《流浪地球》观后感

时间:2025-11-10 14:31:07
《流浪地球》观后感(合集15篇)

《流浪地球》观后感(合集1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流浪地球》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流浪地球》观后感1

大火的电影上映快一个月了才看,有点晚。浏览网络上的各种评论,以肯定的为主,印象最深的一种说法是讲“中国首部真正的科幻电影”,观影后我也认同这个说法!

从制作来看,《流浪地球》和国外的大片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整部片观感流畅,没有往常的生硬和明显的卡顿。这是国产电影的一次进步,也是一次革命。

从情节发展来看,《流浪地球》的`情节设计比较巧妙,在人类面临生死存亡时,中国英雄同国际精英们一起拯救世界,这隐含的爱国情节,看了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从题材的选择来看,《流浪地球》以星际穿越拯救地球为题,往常这样的科幻题材只能在美国大片中才能看到,《流浪地球》打破这个垄断,为国产电影的制作寻找到了新方向。

从情感发展来看,《流浪地球》是亲情为主的戏路,这比较具有中国特色,这点上如果再有一条爱情线,电影就更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谈完《流浪地球》好的方面,谈谈个人的疑惑,刘启和刘培强这条亲情线,从个人角度讲,如果我是刘启对父亲应该更多的是崇拜和想念,但影片中表现出的更多是埋怨和不理解。哪怕最后这层感情因为刘培强的舍身大义而反转,感情上很难理解和认同。

影片总体评价是非常高的也值得肯定,观众用实际行动表明了立场。吴京的《战狼2》和《流浪地球》掀起了中国电影创作模式改革的新篇章。

网络上有个有趣的说法,讲整个娱乐圈都不敢为吴京和《流浪地球》发声道贺,因为《流浪地球》犯了大忌,不按套路出牌。

以往的电影都靠流量明星。不管啥剧情只要有流量明星出演或明星扎堆出演就能保障票房,但随着烂片泛滥,观众审美疲劳,渐渐不买账了。

吴京的电影把精力和经费都倾注在电影的情节和拍摄上,倾注在电影的质量上,赢得市场,赢得口碑,这次转变来的有点晚,这次转变是必然,吴京抓住了机会,作为观众要感谢他,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好的电影,相信商人的嗅觉永远是最明锐的,期待未来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

《流浪地球》观后感2

“记得我们一起坐在海边看天……”一首《带着地球去流浪》在我耳边响起,催促我打开书。于是,我坠入了《流浪地球》的世界……

《流浪地球》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讲述了故事中的“我”出生的时代,太阳即将氦闪,人们准备用地球反推器,把地球“推”入人马星座,从新繁衍后代的故事。

而在这部小说中,未来人类的智慧不可想象:他们建造地球反推器,用石头当燃料;建造地下城,制定了一系列逃离措施;飞进太阳里,对太阳进行了建模……

令我印象最深的情节,也与人类的智慧有关。当时地球正处于“刹车时代”,遇到的危险不可胜数。有一次,地球正好和一片小行星“相遇”,如果撞上,地球就会遭到巨大的损伤!如果这个问题放在今天,那人们只能在地球上发射核弹,命中率极低。但还好,未来人们发明了反物质炸弹,在天上消灭了一些大的小行星。由此可见,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

其实从古至今,人类无不用他们的智慧来推动社会。比如说法国农学家巴蒙蒂埈发现了马铃薯的好处,想在法国大力推广。可人们认为马铃薯是个“不祥之物”,都不去种,也没人吃。巴蒙蒂埈百般无奈,突然,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首先,他请国王派一队皇室卫兵来保护自己的院子,不让任何人进来,然后在里面种马铃薯。周围的民众看到了,十分好奇:一个小小的马铃薯,为什么要一队卫兵来保护呢?于是他们偷偷看巴蒙蒂埈种马铃薯,然后乘卫兵换班时偷偷地偷走马铃薯的种子,按照巴蒙蒂埈的'方法种。“巴蒙蒂埈用皇家卫兵保护马铃薯院子”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马铃薯就在全国各地推广开了,法国人终于吃上了健康的马铃薯。由此可见,智慧是多么重要!

所以说,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而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利用智慧,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世间奇迹皆智慧,万物发展靠思考!

《流浪地球》观后感3

好莱坞的美漫式英雄片看多了,流浪地球比起来更像在看一部国产漫画,有日漫的热血,却不像日漫把全世界只交给一个少年。

屈楚萧演的中二少年跟老爸不和,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爱护妹妹的哥哥,在关键时刻还能用智慧和勇气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这样的少年男主不太成熟、不能镇定、做事无法深思熟虑,甚至有时候逞强失败都会表现出一点点怯和尬。但这个角色有小机灵也爱逞强,能发现并承认自己的渺小,内心深处有对父亲的爱,关键时刻还能守住最后一丝理智并有相匹配的行动力,不是蛮干、不是莽闯,而是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改变。

好多人说片子不合逻辑,偏偏在细节里我觉得特别合逻辑。没有一个人是莫名其妙的强大或者莫名其妙的脆弱,没有别人的帮助,谁也不能以一己之力改变一切。有时不计生命代价去救一个人甚至可能只是出于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人死的本能反应。每一个人都不是在等死,愿意努力哪怕只有一丝丝希望也要全力以赴,最差还能多差,0、01的希望也要守住。不去试试难道跟好莱坞电影一样除了等超级英雄就是嗷嗷叫唤,全人类都在努力自救,这很中国。

历史,从来都不是几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无数个偶然汇聚而成的某个必然。这里有说汉语、英语、俄语、日语、韩语、法语等所有国家语言的英雄。荣誉并不专属于中国人,荣誉属于全人类。这便是《流浪地球》的大气。影片的演绎方式、视效呈现以及叙事套路,都有着好莱坞电影的痕迹,可对家的牵挂、对故土的眷恋,却是中国科幻独有的'特征。带着整颗地球逃跑的流浪地球计划可以轻易放弃,让领航空间站携带人类文明逃离的火种计划说不定才是真正目的,可影片里刘家人不同意,我们连小破球都不舍得抛弃掉,更何况是千千万万的家人呢?这种理念差异,让《流浪地球》有了自己的精神语言。

我国的科幻电影,未来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拓展我们的眼界,它让我们的生活从国人这一亩三分地里走出来,让我们看得更远,让我们在没有经历过的时间、没有经历过的空间,去拓展我们的人生体验。这就是我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

《流浪地球》观后感4

我们的希望是什么?希望像钻石一样珍贵。

这句话,当我在电影中第一次听到“班长”用夸张的背诵语调说出来时,我想优等生也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能从课本上看到,鹦鹉只是鹦鹉学舌。作为一个穷学生,韩多多对这段话一无所知。然而,在经历了无数次生命垂危的危机场景后,我相信,当她恳求全世界的人类点燃木星,拯救垂死的地球时,她对这段话的理解一定比任何一个所谓的顶级学生书呆子更深刻。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实践”一词。那些只知道如何在黑暗的地下城市阅读迂腐的教科书,面对木星的死亡威胁束手无策的学生,谁像她一样,真的 ……此处隐藏5405个字……物……更离不开太阳,太阳给予我们温暖和光明。一旦失去太阳的光芒,地球就一片黑暗,但是太阳也有缺点,看了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使我震撼万分……

电影讲述了50亿年后,太阳将会结束生命。太阳会迅速膨胀、爆炸,地球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刘培强离开四岁的儿子——刘启,来到了“领航员”国际空间站工作了17年。使地球提前离开太阳系,这个计划需要一百代人共同完成,并且要大面积地建筑地下室,努力生产一百个国际空间站。

工作17年后,离岗回家的前一天,刘启与妹妹韩朵朵一起来到了零下84℃的地上。突如其来的地震让生活在地下室的人们遇难,地上的人们都在努力地逃生。刘启的.姥爷——韩子昂与哥妹共三人一起加入救援队,为灾区运送火石,救助受灾人们。为了地球与木星不相撞,他们在一次次困难面前不低头、满怀信心,希望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韩子昂和刘培强等亿万人民因为拯救地球牺牲了,但是他们知道:地球“活了”,幸存的人们在地下室又过起幸福的生活。

《流浪地球》里的韩子昂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上海,我的家,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现在的环境也受到了污染,我们要制止破坏环境的现象。为了植物不再消失,动物不再灭绝,人类不再失去舒适的家。我们共同携手相助,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还有一句话值得我们反思:“那时候人们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没有人关心太阳。”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关心科学,钱不会解决所有问题。有些事情用钱解决无济于事,所以要动脑、用智慧和双手解决。

《流浪地球》描绘了人们的坚持不懈、不在困难面前低头的高尚品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们流浪地球的场景,讲述了人生哲理。保护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流浪地球》观后感13

寒假期间,根据刘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全国上映。我也放了假,和家人一起看了这部激动人心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将以极快的速度老化膨胀,地球将面临不可避免的被吞噬的灾难。为了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数万个行星发动机和舵机,计划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生活家园。地球和人类已经踏上了一段漫游宇宙的旅程,预计将持续2500年。在完成这个宏伟计划的过程中,为了应对各种危机,无数人不断前行,不断上演着一系列史诗般的传奇。九死一生的冒险精神和对人性的终极拷问也同时上演。

电影上映后,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电影中恢复过来。除了影片中惊艳的特效,最让我震撼的是地球上所有人面对危机的表现,以及影片中展现的地球表面状况。

在拯救地球的最后时刻,电影中吴京扮演的父亲驾驶空间站到木星的氢层,引爆空间站在带携带的30万吨燃料;剧中,刘启和他们的'救援队在大家撤离的过程中,倒车到转向动力中心重启动力;剧中,其他国家的救援高管回到基地协助救援。正是有了他们的坚持和团结,地球才能得救,人类才能自救,使地球逃离木星的吸引,回归正常轨道。

电影中特效制作的场景和3D效果给了我强大的视觉冲击。现实生活中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在影片中都被厚厚的冰雪包裹着。高层建筑、火车站、街道、汽车都不再是过去的繁华。只有满眼的冰雪世界,包括我们熟悉的央视大楼和东方明珠,只能看到冰雪外露出的一部分模糊身影。到处都是冰柱,冰墙,甚至冰山。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忏悔,继续大肆破坏我们的地球家园,真的会成为电影里的场景吗?

有成千上万颗行星,只有一个地球。保护不积极,人类在哭!

《流浪地球》观后感14

今年寒假,我读了一本书——《流浪地球》,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本书作者为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这本书创作于20xx年,之后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在今年寒假期间上映了,我也和爸爸妈妈去电影院观看了改变过后的电影。

《流浪地球》这本书主要讲了太阳即将毁灭,20多年后,地球将不复存在。为防止这一情况发生,地球上的众多科学家在地球上安置了12000座行星发动机和12000座地下城,发动机可以产生150亿吨的推力,把地球推离太阳系,行驶到半人马星座的比邻星并作为它的卫星。整个过程将要花费2500年,是一个极其漫长的旅程。

在这本书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太阳不再是那个给我们带来光亮和温暖的恒星了,而是一个危机四伏,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每当地球行驶到太阳附近时,地球上的人们就开始焦虑不安,远离太阳时,他们才能暂时平静下来。这就像在玩俄罗斯转盘,只不过赌注是73亿人的性命。就这样经过了几次短暂的安逸,人们觉得太阳没有变化,于是用普通的天文望远镜看太阳,发现它和之前的样子没有变化,于是人们认为航天局是在骗人类,所以地球上的大多数人开始背叛航天局。不久,航天局的人全被抓了起来,人们把他们冻死了。正当人们沾沾自喜的.时候,太阳爆炸了,这时人类才意识到航天局没有骗他们。电影中做了一些改编也非常精彩!

《流浪地球》是一本很不错的书,从书中我了解到不少有关我们生存的地球、宇宙的相关知识,激发了我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作者刘慈欣用他那丰富的想象力,过人的知识面为我们展现了未来的世界,同时也创作出了一个又一个文学奇迹。而这个能力绝不是他天生就有的,一定是经过了后天的不断积累。我也要每天不断多读书多实践,努力成为和他具有渊博知识、丰富想象力的人。

《流浪地球》观后感15

这句话,当我第一次在电影里听到班长用浮夸的背诵语气说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尖子生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应该只是从课本上读到的。作为一个差生,韩朵朵对这段话没有什么了解。但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生命悬于一线的危机场景后,在恳求世界人类点亮木星,拯救垂死的地球时,我相信她对这段话的理解一定比任何一个所谓的优等生书呆子都要深刻。这是为什么?原因在于单词练习。那些只知道在黑暗的地下城里读迂腐课本,面对木星的死亡威胁什么都不会做的同学,像她这样,谁还真的抱着人工智能苔藓所谓的零希望,和救援队一起发射锤子点燃木星?她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是当之无愧的。

和韩朵朵一样,我们都是14岁,不能完全理解难懂的知识。上课不学习,考试两眼泪。在这个《流浪地球》中,我看到了学习者僵化的风格,只是为了拿高分,而忽略了知识的真正内涵。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我们所学的东西。虽然我们不能在地球亲自撞击木星这样的灾难中真正成长,但我们不仅可以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深入工厂和田野,帮助有需要的儿童,向环卫工人献爱心,为慈善机构销售,来增强我们的信念,获得与DIA一样宝贵的'品质。

季大力王庆奎,生来就是参加社会实践的,惊喜地发现,自己是在这个寒假里长大的。新青葵志愿者组织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新文化报》都有报道,成为长春助人为乐的典范。他们坚持志愿者的高尚精神,量力而行,用爱心温暖长春寒冬的日子,尽最大努力为大家传播爱和希望。我们相信,无论是在现在稳定的时代,还是在未来地球时代可能出现动荡和流浪的时代,志愿者都是DIA的闪亮宝贝。在未来,我们相信青葵志愿者会像空间站一样,永远伴随着我们美丽的吉大利旺校园飞翔,成为DIA一样珍贵的希望!

《《流浪地球》观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