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瓦尔登湖》读后感1作为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环境中的一员,有幸选择了《瓦尔登湖》作为本月的自选阅读书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与躁动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静。《瓦尔登湖》描写的是作者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所见、所闻、所思的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对大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从四个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的再现于读者面前。同时,也看到了译者极高的语言翻译能力,为这部书籍的整体内容增添了新的亮点,下面是我读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一、作者的宁静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回归自然地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瓦尔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处看是绿色的,但在远处看则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够将它与其他的白冰或者某个在四分之一英里开外的湖泊的绿冰区分开来。书中涉及了多达上千种的动物与植物,但读者并没有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阅读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并没有在两年的独居生活中将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分开。他充分的体现了宁静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了批判,同时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隐身独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议。在瓦尔登湖期间,作者看到了两三株矮小的枫叶已经变红,在湖的对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顶点,紧邻着湖水……它们的颜色、形态乃至变化的姿态诉说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独居的那些日子里,每次望向屋外的瓦尔登湖时:我总觉得它像是山峰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远远高于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时分,我看见这湖渐渐脱掉夜间的雾衣。细纹荡漾或波平如镜的湖面慢慢的露出来,鬼魂般的迷雾则悄然从四面八方退入树林,仿佛他们的秘密聚会终于散场。而朝露则悬挂在枝叶上久久不肯离去,群山两侧也湿漉漉的满是露水……在书中,梭罗“无微不至”的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生活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者吃丰盛的大餐,照样能够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的活着。因此,信念与经验让我们深深的相信,只要朴素地、明智地生活,在这世间谋生并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乐的一种娱乐。在这里作者充分的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他写道:每天锄草或读书写作过后,时间还没有正午,我通常会到湖里洗澡,和滨鹬在浅湾里共游,洗去身上因劳动而染上的灰尘,或者抚平因学习而造成的皱纹,这样下午才能感到绝对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尔登湖》虽然是作者在郊外独居时所写,但是,他并没有局限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罗不反对一些新鲜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就像他讲的那样: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意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愿站着或坐着思考,任他逍遥离去。正是这些散见于全书的对美国现实的批判,给《瓦尔登湖》染上了浓厚美国色彩。
最后,我将看到的是作者积极地在体验一种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么他走到哪里都会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没有信仰,无论他处在哪些人中,他都会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合作”,无论是何种意义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这本书给了读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并且自然体会到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读后感2我从《瓦尔登湖》中深深体会到,我们应该顺其自然,从大自然中回归自己最初的本性。
我希望我们的农夫在砍伐一个森林的时候,能够感觉的那种敬畏,就像古罗马人在一个圣林里间疏林木以使其透光的时候所感觉到的敬畏一样,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森林是属于一些神灵的。”
“有一千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却只有一人在猛砍着罪恶之根。”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当梭罗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于小屋的爱,对于山林的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爱,以及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的孤寂,其实与其说是孤寂,我到更倾向与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后静静的写下他的思想,静静的在瓦尔登湖旁度过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时,我都能产生一种震撼,然后静静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来。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在那时我才感觉活得真诚,没有了矫揉和造作。
其实什么是安静,可能我的理解会和很多的人不同,我觉得安静更想一种禅,生活禅。虽然孤独但是充实,生活不是单调,也不是无聊,因为在安静中总有一个信念在支撑,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
我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追求一种感觉,一种能让自己安定的感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中,我渐渐明白我是一个喜欢孤独的人,总是在午夜那种安静的气氛中表现我的思想,也只有在安静中我才能找到自我。
一切总是缓慢的流走,不带有一点声音,流走的是我的童年,带来的是我的更深的思考,不知道这种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但是我还是走到了复读的门口,高考的失利象一个巨大的石头压的我只能在凌晨四,五点睡觉,成绩无情的下滑,终于到了下不去的地步:全班倒数第一。老师的劝退命令在我的耳边一次又一次的响起。我似乎无路可退,象一个垂死的人在悬崖边做苦苦挣扎。记得那天,在绝望中我安静的坐在书桌前,突然很喜欢这种安静的感觉,什么都可以不想,但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生活。终于我明白了,从此没有悲伤,只有安静,在安静中,我走到了大学门口。
上了大学后,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们的生活太浮躁,有太多的人只是在混混噩噩当中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曾经做了一个调查,问大学生对于大学的目的,有太多的人说没有想好,有太多的人说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经历了那么多我终于明白很多事是不需要强求的,重 ……此处隐藏16387个字……锚,紧紧地抓住不放的一处底层。”
他在中学教古典名著、科学和自然史,常带学生旅行、户外野餐,让学生受大自然的生活教育。这一点让人羡慕,今天我们为了“安全”,是紧紧地把学生禁锢在学校这个真空罐头里的。
他关注社会,一直拒绝交付人头税,并写了文章《消极反抗》,认为政府要强迫人民去做违背良心的事,人民就有消极抵抗的权利。文章影响巨大,圣雄甘地、马丁。路德。金、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他hai反对蓄奴制度,帮助南方的黑奴,写过《马省的奴隶制》,为因反抗奴隶制而被害的约翰、布朗召开追悼会。高中语文课本中夏衍的《包身工》就提到梭罗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借以来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如此热血的梭罗,却能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始砍伐一些高耸入云的白松来做建筑材料,并在美国的独立日那一天住进自己盖起来的湖边的木屋,在这湖滨的山林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长达两年多一点的时间。
在《瓦尔登湖》里,梭罗有这么一句话:“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去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似的,因为我觉得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了。”
看到这句话,我想是否就可以跟当前流行的语言“生活不仅仅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相关,又联想到林语堂说的苏东坡了。
据林语堂考证,苏东坡在富有湖山之美的杭州上任时,诗作多表现其天真快活的心情,赤子般的狂放不羁。他既参加家庭同乐的西湖游,也喜欢同官衙僚属的挟妓游湖。前者他唱出“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这里是写家庭宴会的吃食,后者他亦有“游舫已妆吴榜稳,舞衫初试越罗新”。这句应该在赞美官妓的艳丽了。但他于人生了解太透彻,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与美酒妇人上,他与梭罗有相同的看法,喜欢与大自然春夏秋冬,雨雪山峦亲密接触。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初九,苏东坡不去参加重阳节宴会,独自去拜访西湖孤山两位僧人,晚上,独坐舟中,凝望山顶,写下七律《会客有美堂周邠长官与数僧同泛湖往北山湖中》“蔼蔼君诗似岭云,从来不许醉红裙。不知野屐穿山翠,惟见轻桡破浪纹。颇忆呼卢袁彦道,难邀骂座灌将军。晚风落日元无主,不惜清凉与子分。”
诗首联大意应该是:你写的诗就像那山岭上漂浮的白云那样繁多,你的酒量也很大,千杯不醉,不需要陪酒的女子来扶。这里应该是对长官的一点奉承吧,诗写得多,酒量又大,不会醉倒在女子的红裙下。
颔联大意应该是:你们欢饮时不知我穿着木屐翻越那依然青翠的山野,在山上只见那小巧的船桨划过一道道波纹。这句感觉“野”和“破”最得意趣。
颈联大意应该是:我也想象你们热闹的宴会,让我想到当年呼卢高手袁彦道,宴会上应该难以见到敢于当面怒骂权贵的灌夫了。宴会上当然会有赌博高手,但下句莫非是略有讽刺意,毕竟是有话必说的苏子瞻。
尾联大意应该是:攀到山顶看到落日,徐徐吹来的晚风,我也不惜把这美景、清凉与你们分享一二。这句让我有点怀疑他是在舟中呢?还是在山中呢?还是想象呢?
由此诗可以想见苏东坡应该是“爱热闹,也爱独处”的人,他会在别人觥筹交错之时,要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己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恐怕这也是东坡后来历经多重磨难,最终也能找到心灵慰藉的原因吧,梭罗说“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实质感觉应该指不仅只活在俗世中,正如《诗人玉屑》所言“要shi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诗如此,人亦然。
《瓦尔登湖》读后感15我的床头放着一盏灯,叫《瓦尔登湖》
那年夏天,卢梭提着一把斧头,只身踏进了瓦尔登湖畔的森林。他花了数个礼拜,就地取材,搭建了一座小木屋,从此在这里独自栖居了两年零两个月。他身体力行,做了一个人类生态的实验,并以先知的智慧写下诗意盎然的《瓦尔登湖》,给世界留下了一部“绿色的圣经”。在这个熙熙攘攘、喧嚣浮躁的当今时代,在这个利欲熏心、匆匆忙忙的现代社会,捧着《瓦尔登湖》细细徜徉在卢梭的世界,就好比坐在驼峰上的沙漠行者看见了绿洲,好比在汪洋大海上疲惫飞翔的海燕看见了岛屿,实在是一种享受和启迪。
米黄的书籍一页页地翻过,我仿佛是那来到卢梭木屋里避雨的钓鱼者,坐在火炉旁和他对话,每一次倾听都会让我受益匪浅。我模糊的眼睛仿佛擦过了晶莹剔透的雪末儿,瞥见了被人类社会隐藏的真理之光。当我们陶醉于拥有高楼大厦的豪宅时,却不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已远离了我们;当我们操劳忙碌地在险境迭生的职场奋力向上爬时,却不知道人类原来还可以从容甚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我们不惜掏破汗水浸湿的钱袋为衣食住行的奢侈和名牌买单时,却不知道有种简朴的生活可以带来更多的愉快和充实的精神世界。很多人为物质财富而奋斗,却以物质享受为终点,仿佛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做创造财富的加法和享受物质的减法:他们从不知道,生活深层的价值在于精神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瓦尔登湖的美使我深受感触!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也便拥有了诗意。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容纳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哪怕只是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我们的生活都会更加宁静和愉快。捧着这本书,瓦尔登湖便浮现在我的脑海:湖上的潜水鸟浮出水面,肆无忌惮地大笑;鲈鱼不时在湖面溅起水花,泛起阵阵涟漪;松鼠在木屋旁的树上互相追逐;土拨鼠在地窖里偷偷啃着主人的土豆;苍翠欲滴的岸边森林倒映在湖面……。我感受着一种宁静而愉快的心情,体会着卢梭坐在湖边时是多么宽广诗意的心境。他取之于大自然,生活于大自然,不受世人工作、房租之类的问题的困扰,却生活得满足和充实。他也在土地上耕作劳动,却没有农民们换取金钱的功利目的,而是虔诚地享受着神圣而诗意的情怀。有时人追求太多不必要的表面的东西,拥有太多的物质欲望,生活就会不负重但,更不可能有诗意从容的生活。
“简朴、简朴、简朴。”这是小木屋主人的座右铭,然而他并不是主张清贫乐道,无所追求,相反,他主张一种精神充实、内心丰富的深广的生活,“简朴”的意义就在于让渡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精神生活,提高生命价值。“简朴”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否定财富。我们并不是非得买把斧头闯进山林去生活,而是要在我们原有的生活里,学习卢梭生活的态度,在简朴中创造精神的富有和人生价值的富足。其实拥有清澈的心境比多余的手中的占有更加重要,其实给自己一个宁静沉思的角落比无休止的忙碌更加重要——因为在不为欲望所焦躁的心境中才能在智慧中成长和选择,因为只有失去了宁静常常导致在忙碌中迷失自己。我们的先人留下了无数智慧,我们身边的人们有很多可供我们学习的经验,甚至我们赖以生活的大地也蕴藏着答案,但是只有恬静、开阔的心境,只有简朴冷静的心态,才能更灵动的接受智慧的启蒙和迷津中的顿悟。
“大隐隐于市”。读过《瓦尔登湖》,我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不论有关绯闻、炒作、安全、道德或娱乐的信息如何横流,不论社会上生存生活的压力如何表现,我都会努力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都会怀着瓦尔登湖般宽广安宁的心境,都会不懈坚持自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