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经有感

时间:2025-09-29 14:31:10
读诗经有感

读诗经有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诗经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诗经有感1

岁月无情,在指尖流转,弹指间,已逝去三千年,染皱了眼角。留下三百歌谣“风雅颂”。

没有太过耀眼的经验,亦没有太过华丽的词阙。有的,只是淡淡的回味,而后是沉默。他们不是谁,你只需记得,他们共同的名字——《诗经》。诗有三百,我取几曲悠扬,将他们唱给你听。

独倚高楼,看闲庭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冬已去,春到来。那红装素裹,争芳斗艳的一抹桃红,是叫“桃夭”吗;那阡陌幽静,扶桑花开的一瞬,是叫“子衿”吧;那喧嚣喜悦的激昂的盛歌,“鼓瑟”邪!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你看,她是今日的新娘,凤冠霞帔,珍珠步摇。十里红妆,埋葬了谁。纤纤十指如蛾黄,皑皑肌肤似凝脂。她坐在车撵上,伴着阵阵唢呐,嫁给自己的如意郎君。千千的梨涡,轻轻荡漾。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她站在城墙边,等一个允诺。可惜,归来无望。可恨多情自古伤离别,入骨相思君不知。但“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愿能将青丝缠,白首不相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夏夜宴,绿酒一杯歌一遍。上有倾国倾城之舞袖,下有美酒佳肴之山珍。月皎洁,洒银霜。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欢聚。“将进酒,杯莫停!”莫停……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国破家亡,何处诉凄凉?总是,孤独断人肠!写下“黍离”,唱尽无限的惆怅。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修身养性,好让谦谦公子温如玉,少年足风流。

千古绝唱,唱进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彼岸花开,花开花落一千年,最终落得香消玉殒。她留下的,只是刹那的芳华吗?

是否时光消逝地太快,只是世人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换来如今的勾心斗角?还是“真”字难画,世人不愿用一丝气力来雕刻它?

持一颗清净的心,去品味《诗经》,你会找到生命的真谛,会看到来自灵魂深处的那份本心,还未真正散去,还保留着,哪一点纯真。

莫要说“斯人独憔悴”,优雅的歌谣,讲述着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既是跨越千年,真情却未消散,那是红尘中凡人的憧憬。

《诗经》,如朗朗乾坤中流光溢彩的繁星,容万光而不染;如滚滚海浪东逝水,纳百川却不掀一抹狂澜;如无垠的大地,载万物却屹立不倒。

水击三千,扶摇直上九万里!一同携手前进,去探索藏在《诗经》里的奥秘与永恒罢。

吟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歌罢,人散。

读诗经有感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世间有两大遗憾,一为英雄迟暮,二为美人凋零。然而光阴似箭,即便当年怎样少年意气,临老之时都容易叹息过去岁月如何。

甚好,我还年轻,尚是美人盛放之时。

然而此之美人却并非指我,而是指那些书卷中写的才子佳人。而其中《诗经》无疑是佼佼者,以世间灵秀之物叹这天下美人,即便过了千年,仍能从那灵秀神韵上,感受到美人一颦一笑之间的气象。也许是因为当世再难寻得如此采天地精华的美人,以至于每每指腹抚摸过那些流淌的文字时都深深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遗憾,但却又每每遐想那些美人的姿态,即便在想象之中,也能得到一种无法触碰的赞叹。

于我而言,美人一词便说尽了世间占尽风流者的神态。而美人一词却又不单单指女子,若广义上讲,男子也可以称为美人,这倒不是亵渎,而是字形的优雅。比较了一下“男”和“女”这两个字,突然发现两个字都不怎么好看,反倒写出了“美”字之后,才真真发现“美”这个字俊俏到了极致,这个字看起来就像一个人散散站在你面前,颇有一股倜傥风韵在其中,所以看起来就极为顺眼,其实比较起来,一般字体带有一撇一捺的大都有这种感觉,所以美人之“美”绝不是单单的柔美,而是融合各种赏心悦目姿态的集合。所以称男子为“美人”可能会有些冒犯,但于我而言却只是一种韵味的表达。

《诗经》中描绘美人的诗句很多,从不同的词语之间便可以看到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容貌不凡者的偏爱,但‘美’却并不仅限于容颜。若“美”只是浮于表面的存在,那么人们当初也不会雕琢它字形的潇洒。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盛开,如火焰灼灼,宛若姑娘身上的嫁衣,灿烂如朝霞。艳丽的花色,正如姑娘年轻的容颜,引得旁人赞叹。恭贺的人们在旁边追跑,孩子们嬉笑。而我则站在远方的桃花树下,看见那群热闹的送亲者逐渐远去。却在心中叹息。

好一幅难得的“美”色,比起当下的喧哗奢侈,这花瓣与人们欣喜的神色,才是“美”之骨髓,“美”之精魄,即便千年之后,也能驻足。

踱着步,向着深处走去,才逐渐明白“美”之一词,并非单指人,人之气,如画卷点睛之笔。与周身之景相映衬,以气引导容颜之色,方得颜色之精魄,那样才能匹配得上“美”之一字。气之养成,也与成长的经历有关,因此世上美之同音,却因不同的景色不同的经历千差万别。全然不像当下所谓“美”者,徒有一张面皮,如盲眼之画,无气之引,便千篇一律。然而世人却又连连拍手,捧得这无魂之“美”高居封顶之位,明明此等庸俗者,连“美”字边角都未找到。

是了,天下美人便如画卷风景,流动着惬意的神色。然而这美的点睛之笔,却要凭借气才得精髓。《诗经》中大都有对美人的描述,但更多的是却不是对美本身的描述,而是对德义的间接夸奖。无论是世家公子的贵气还是世家女子的高雅,亦或是将军士兵的勇武,平民的信守承诺,勤劳耕作,都是“美”这幅画卷中不可缺少的一点。这一幅名为“美”的盛世图卷,才是无数文人墨客试图模仿的存在。而《诗经》,只是它其中一个范本罢了。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便是对佳人的思念,也是唱不断的歌谣,希望河水也能听到他的相思,将情意送给佳人,让他在河畔驻足的时候,能见到佳人回眸的一刻。

比起现在喧哗的求爱,不知又要盛景到何处。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层层叠叠的枝叶下,千年前德义之士在此居住,德育百姓。跟随时间的轨迹,在这片土壤上生存的人们为了感念他的恩德,将他休憩的甘棠树 ……此处隐藏9945个字……个世界上,哪个人会一劳永逸呢?同时我也想到日夜为我们操劳的父母,他们不仅要养育我们,同时也要辛苦地工作。我们不应该嫌弃父母这样那样,而应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才对呀。“肃肃宵征,夙夜在公”不正是许多父母的写照吗?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埋怨我们的父母呢?

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开播。这一季在网上引起不小的争议,其中我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争议:主持人龙洋在形容一对革命中结缘的老夫妇时,用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诗在《击鼓》中意为:“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是形容战友之间的情谊。但现在很多人都理解成形容爱情的。有网友在底下评论,既然现在都是这样理解了,主持人用这句话也没问题吧?我倒觉得理解诗经就该理解它原来的意思,不该失去它原汁原味的意义、情感。读《诗经》是为了什么呢?不仅是为了陶冶情操,还是为了真切、正确的感受,书中的那一段历史不应误解它原来的意思,应还原它原本的美。

读诗经有感14

在我读来,《诗经》里更多的是对于自我思想的表达,更注重本体的情感抒发,包含着一种小家情怀,它让我随着它的诉说感受到了与它同样的情感,也让我更愿意去表达,去感受。

都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诗经》中最多的便是情诗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对温柔贤淑的美人的思念,“岂不尔思,畏子不奔”是女子对于爱情的大胆追求,“士与女,殷其盈兮”是爱恋时成双成对的美好,“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是待嫁女子的焦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新娘的笑靥,“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是婚后琴瑟和鸣的和谐景象,“百岁之后,归于其室”是妻子对死去丈夫的悼念。至此,你会发现,这些诗歌多是女性为主角,而我刚刚陈列出来的,是我拼凑出的一个古代女性最美好的一生了,那些离别愁绪,求而不得的坏情绪便没有包含在里面。在古代,女子在家中,操持着那温馨的小家,她们的情怀,也就是小家情怀了,所以《诗经》里情诗占了大半,情诗又大多出自于女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众多情诗中,让我最敬佩不已的,是身处于现如今开放时代的我所没有的,那些女子的直接与坦荡。不只是对于爱情的直接追求,以及内心想法的对外倾诉,还有对于婚姻自由的据理力争。《行露》中铿锵有力的“虽速我讼,亦女不从”当真震撼到了我,虽处弱势,也毫不懦弱,不但不懦弱,简直就是一位自尊自强坚贞不屈的烈女!而现在,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了,却也无形地多了些羁绊,想得太多,能做敢做的太少。我有时候会自责自己没有那种无畏的劲头,却也会想着其实平平淡淡的也很好,或许我会找到那个平衡点吧。

最让我觉得能与当今时代接轨的,是有关大龄青年相亲的一首诗——《摽有梅》。初读时,我有些惊喜,古代也有大龄剩女,也有相亲?而且在很直白地“求我庶士”,一派欢乐场景。但第二遍读来,我注意到了那纷纷坠落的梅子,让我联想到了《氓》里桑的变化,有些伤感了,想到那些大龄女子,看到此情此景,大概会敏感一些吧,时光无情,梅子落了一筐,依然只是孤身一人,在渴望着爱情。从古至今,好像什么都没有变,仍然有着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感。

当然,《诗经》里不止这些,还有遭诬陷的臣子,开明的君主,短暂生命的蜉蝣,思归的戍士……但最让我有代入感的,便是这些了,在此分享给大家。

读诗经有感15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它展现了当时的风情风貌,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国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而在此次寒假,我慕名阅读了《诗经》。终于懂得了孔子为何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中含有无尽言语智慧。“赋”,“比”,“兴”使得《诗经》中的内容生动,有趣,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场景活泼有趣。以下便是我此次的读后感想。

提起《诗经》,不得不说的便是它的三部分:“风”,“雅”、“颂”。这都是书中的精华。

“风”取自于民间,是描述古代各国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劳动生活,反映了人们的丰富内心。

“风”描绘了纯洁美好的少年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如熟能知晓的《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现了少年间大胆的追慕;“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则是使一位苦思冥想如何追求淑女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又有《静女》一诗,而其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则是展现了等心爱之人不止的少年的焦灼心理,“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是反忖了少年面对心爱之人的出现的开心,更是喜悦于喜爱之人所赠的一株小草。这虽然是一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但是仅仅一株小草、一枚小花,都可以藉慰一对碍于交通不便而少于相见的爱侣。这不禁令人感叹古人对爱情的纯粹和尽心尽力,令人向往如此单纯的感情。

然而他们中间也有对爱情的愤怒和失望,反映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痛恨。其中《谷风》中“不我能蓄,反以我为仇”是多大的痛苦啊,女主人公尽心尽力地服侍,尽力地帮助他人,然而却遭到夫君的仇视。以及《氓》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则是遭到遗弃的女子怨其夫君的见异思迁,虐待自己,违背誓言,最后从痛苦中醒悟出来,与丈夫断绝关系。

这里亦有对剥削制度的愤懑及反抗。其中《硕鼠》尤为经典,引人注目,“三岁贯女,莫我肯劳”描写了自己多年辛劳侍奉统治阶层,而最后却不能从中得到任何慰劳,“适将去女,适彼乐土”字表明自己对乐土的向往,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愈发的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如同硕鼠剥削劳动者的成果、坐享其成、收刮民脂的憎恨。而《相鼠》中的劳动者则是冷嘲统治阶层连鼠都不如!毕竟鼠有齿有皮,而他们连基本的礼仪廉耻尚不知,“不死何俟”!

其次则是“雅”,取自贵族在宴会的奏乐,体现了当时的风气和贵族的生活交际。

《诗经》中有不少宴饮之乐。其中《常棣》赞扬了他们宜室之乐,妻儿和睦的场景。这种话语能够很容易通过奏乐使宴会感染到欢快和睦的氛围。也还有借机抒发朋友之间的不舍之情,《白驹》中“慎尔优游,勉尔遁思”表现主人家的再三挽留,依依不舍。《南山有台》则是借宴会之际宣扬求贤若渴,歌颂先王的主题,“乐只君子,邦家有光”则表现贤才先王的李国邦家之能,高度赞扬求贤的行为。

当时人们喜欢通过宴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阅读《国语》之中,较为典型的则是晋公子子重与秦王襄公的宴会对答。还有则是歌颂诸侯的德行功苦,如《桑邑》、《大田》、《甫田》之类。

不同于“风”、“雅”,“颂”则是收录于诸侯的祭祀之曲,以追颂先祖之德,警戒自我以及后来子孙,展现了周朝都有的宗族制度和错综的宗族关系。

《诗经》收录了不少祭祀藉农劝桑的诗歌,如《臣工》,便是典型的藉农祭祀曲,“嗟嗟臣工,敬尔在工”则是告诫百官重视农业生产。古代不仅重农,更是重视鬼神宗祀,借此宣传先祖之德,来彰显家族的尊贵,以提升家族的声望和长治久安,以《雍》为典例,“宣哲维人,文武为后”便是对文王的赞美之词。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对于自家的宗族祭祀尤为注重。一系列的繁重礼仪,充分体现了“颂”在于周朝生活的重要,《雍》便是撤去祭品时所唱。

《诗经》中所采录的“风”、“雅”、“颂”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无比的画卷。

《读诗经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