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读书心得

时间:2023-05-13 04:44:34
小学读书心得(集锦15篇)

小学读书心得(集锦1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读书心得1

从小到大,在语文书的每一篇课文都“藏”着一个故事,它们就象夜空中的小星星一样,不停地在我脑海中闪烁。

五年级时,我们学了一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他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出会吹竽的样子,居然得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他不喜欢很多人一起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真才实学的人中是不好的,只会害了自己。

语文书,你给予了我这么多的知识和道理,你真是一片充满知识的天空,让我们每个人翱翔!

小学读书心得2

为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教师的学习热情,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在教师中形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氛围,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进步的目的,经校委会研究讨论,决定在我校开展 “教师读书笔记交流展评活动”活动。

一、活动要求:

1、凡45周岁以下教师全员参与,本着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以坚持阅读中反思、促进自主性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做学习型教师为宗旨,充分展示我校教师在开展自主阅读方面的成果。

2、将学习的内容、心得,以笔记的方式形成书面材料。

3、全校教师从不同侧面先汇报自己的读书历程,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畅谈收获。之后上交读书笔记由评审组成员对读书笔记进行评比。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潘一凯 副组长:李跃利

成员:郑文兰 各教研组组长

三、学习内容:

1、与所教科目相关理论、教辅资料、报刊、杂志。

2、教育教学名人专著等。

四、学习方式:

1、学校统一组织学习。

2、其它形式自学。

五、评选依据

在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前提下,制定了相应的评选标准。具体如下:

1、参评笔记是本人近两个月撰写的读书笔记。(2分)

2、有比较多而深的心得,且能联系实际谈感悟。(3分)

3、排版合理美观,文字晓畅,书写工整(3分)

4、参评读书笔记总字数不少于5000字。

六、考核及奖励方式:

1、组织评委集体打分,取平均分,自高到低排序。

2、评选优秀读书笔记,设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六名,优秀奖若干,学校颁发获奖证书

3、 评选优秀读书笔记,将读书笔记完成的质量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工作安排等挂钩。

七、跟踪检查:

平时随教学常规检查,随时公布读书进度及教师读书情况;

小学读书心得3

读完了路遥的《人生》,心境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这段话,我也开始审视自我的人生及生活。

童年的记忆

每个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应当都会被书中农村景色的描述和人物的鲜活刻画拉回自我的童年时光吧!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女孩,出生在农村,童年和中学的时光都是在农村度过的,身上充满了泥土的味道!

春天到了,小草开始从棉被下钻了出来,开始焕发生机,随着天气一天天变暖,万物开始茁壮生长!放学后的午时,我就牵着羊去放羊,羊喜欢吃槐树叶和榆树叶,刚好我家的两亩地位于坡边,地形不好,队上就把临坡的一片槐树地也分给了我们,于是我就拉着羊去那片槐树坡放羊,偶尔还挎着一只笼,会趁着她吃草的时候摘整整一笼槐树叶带回去,晾干了给她吃!

放羊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小插曲的。离坡近、比较矮小的槐叶羊经常吃,所以也就吃秃了,或者隔几天会长出嫩叶,可是羊不喜欢吃这种嫩叶,羊喜欢吃那种深绿色比较肥厚的树叶,所以我需要用挠钩把远处的槐树勾到我跟前,这个过程一般是不容易的,因为那些树异常高大,劲也很足,而挠钩又不是很长,所以我需要先勾住离我比较近的副干,再抻着劲儿把主干拉过来制服这颗树,在我把树勾到跟前的这个过程中,羊会试探性的跳跃、张着嘴巴去吃晃动的叶子、望眼欲穿的小眼神,想一想就比较好笑!如果是摘槐花的季节,我还要和羊拼手速,因为羊也喜欢吃槐花,所以我就将主干的树梢踩在脚下,用手飞快的摘槐花。

夏天的天气比较多变,有时候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子就下来了,接下来就是大暴雨,于是我就拉着羊一路小跑回家,有时候羊跑的比我还快!等到麦子和玉米快要成熟的季节,还要时刻坚持警惕,防止她吃麦子和玉米叶!等羊吃饱的过程一般都得持续一到两个小时,如果肚子鼓起来了就是吃饱了,可是有时候她也闹性子,不好好吃草非要把我往沟下边挤。

有时候会坐在沟边的土地上,摘一片槐树叶吹口哨,看蓝天白云,幻想有一天能够腾云驾雾,想天上是不是真的有孙悟空和玉皇大帝,会想到底有没有外星人,如果真的有外星人期望能够把自我带走,这样我盗取他们的秘密后就能够回来告诉地球的科学家!

五月份是我最喜欢的季节,尤其是槐花含苞待放的那几天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奶奶会给我们做好吃的槐花拌饭。村子里稀稀拉拉的槐树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槐花香,仿佛在提醒我该去大丰收了,于是我就牵着羊挎着笼去距离我家一公里的槐树坡摘槐花,我站在坡边,被浓浓的槐花香味包围着,再哼着电视剧的主题曲和片尾曲,别提多幸福了!

摘槐花可是一件讲究的事情,要摘含苞待放的槐花,这样的槐花香味都在里边,并且5月份的天气很多变,经常会下雨,所以必须要在下雨之前摘槐花,然后回家捋槐花、清洗、晾干、拌面蒸、放调料、油泼,吃上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槐花饭,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要从坡底把比自我还要高(一人高)、粗粗的麦秆子抱上去,脸经常被麦芒刷的红扑扑的。小时候村里会把麦秆摊在路上,过往的车辆轧麦子就省去了专门请人用拖拉机拉石辊撵麦子的过程了,没钱请拖拉机的只能用人拉石辊撵麦子了,等麦粒和麦秆分离后,然后就是等风准备撵场了,这个过程一般是在晚上,到处都有蛐蛐儿的叫声,村里的人会买几瓶啤酒或者果啤消暑,互相聊天,等起风了就开始撵场了。接下来的几天每一天都要用彩条布或者塑料纸晒麦子,一天翻好几次麦子,午后要及时收麦子防止回潮。一般都 ……此处隐藏9148个字……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在另一则案例的点评中,王晓春提出来处理学生问题有两种思路。一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二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对于老师喜欢求助的现象,王晓春分析说,“求助有两种类型。一种求助是‘完成任务’型的,其着眼点是‘学来一点招数,解决眼前问题’。这无可厚非,但我以为是浅层次的。另一种求助是‘提高素质’型的,其着眼点不是完成眼前的任务,而是‘反思我的工作,学到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我们把习惯‘审视自己思维方式’的教师称之为‘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才是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

有的教师盲目相信师爱的力量,以为教师只要爱学生,一切就OK了。针对这种倾向,王老师尖锐指出:“很多教师都是这样,想用‘关爱’换来学生的‘感激’。教师一厢情愿地以为,学生一感激,就会改正缺点。可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的溺爱,感恩心态越来越淡薄。你想,你关爱再多,能超过家长吗?家长关爱了那么长时间,那么大的力度,都没能使孩子听话。您的爱怎么就那么灵呢?”“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而且我再说一句可能得罪人的话:爱不属于专业能力(虽然它对于教师是必须的,非常重要)。……他们缺少的不是爱,而是理智,是智慧,是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难道不是大部分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更重要的是,王老师反复强调教师要审视自己的思维方式,只有反省型的教师,才是真正的专业化的教师。在这些案例中,王老师以自己的专业眼光分析了许多我们习焉不察的现象背后的思维方式。有网友问王老师:“如何对付上课说闲皮话的学生?”王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问题本身进行了思考分析:

如果你老老实实地沿着这个提问的思路想下去,你可能上当。

因为问题的提法本身是一个圈套。当然,未必是提问者有意设置一个圈套,他已经习惯这样提问了,或者干脆说,他已经习惯在圈套中生存了。

请仔细玩味这个问题的每一个字:如何对付上课说闲皮话的学生?

您会发现问题本身就已经暗含着结论了。作者在提问的时候,已经把这些结论偷偷地强加于你了。你一不小心,就会走进他的封闭思路。

这个问题暗含的结论有:

1.学生说的话是“闲皮话”。这就肯定了学生的错误,否定了教师可能有错误和责任。教师被悄悄择开来。

2.“如何对付”,限定了你的思路。也就是说,你不要问学生为什么会说“闲皮话”,只要说怎么办。不必研究,管就是了。

恕我直言,这是一种典型的封闭型的、教师自我中心的、非反思型的、非研究型的提问方式。

与此相对的,开放型的、非主观的、反思型的、研究型的提问方式应该是:学生上课为什么会说闲皮话?

这样一问,你起码要考虑师生两个方面的原因,无法把责任都归于学生,这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好处可就大了。

读到如此睿智的分析,不亦乐乎!

小学读书心得14

学习使人进步。在闲暇时看书、广泛阅读书籍已经成为都市人的一大休闲方式,自己也不例外。但大多是看报刊杂志、教育专著、养生保健之类书籍,却很少看音乐教育理论书籍。一个偶然的机会同学向我推荐了《体验音乐》这本书籍。

《体验音乐》由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读过之后充分感受到这是一本对音乐教师非常实用的书。书中的音乐知识理论、音乐教学案例及所介绍的的音乐教学技能技巧,不仅开阔了我的专业知识层面,提高了我的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对我的教学思想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使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体验音乐》一书中提到“应该让学生像成年人一样直接进入音乐体验,进行音乐思考,由此将他们引入音乐的主题。”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音乐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本质的理解与感悟,进而陶冶情操,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此外,引导学生正确地感受音乐是进行音乐联想与想象的基础。

在《体验音乐》书中,作者对小学各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均给予了明确的指导,律动、歌唱、乐器演奏,尤其指出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听音乐。在教学实践中,每当让学生跟着音乐课前律动时,学生普遍出现脱离音乐而无规律的“乱动”。对于学生体验音乐的方式而言,确实重点就是要强化良好习惯的培养,即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学生变“强迫地听”为“喜欢地听”,由“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此外用肢体语言感受,通过舞蹈动作帮助理解音乐,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情境等,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感谢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 感谢《体验音乐》,让我受益匪浅!

小学读书心得15

我有很多书,可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本名叫《奥茨国童话》的书,你可别小看它是童话,其实它是一本能让你捧腹大笑的一本书,这里面讲述了一个名叫多萝茜的小女孩进入了奥茨国的仙境。认识了奥茨玛女王,并成了那里的公主,而且还结识了很多朋友、饿虎、小胆狮、木马、橡皮熊……等等.这本书的内容让我知道了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每一个人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文中的多萝茜无论是对怎样的人,她都用一颗火热而热诚的心去善待他人,在仙境里是没有钱的,书中有句话让我深有感触:“钱这东西,会让人变得骄傲无理,自欺欺人。”这不就是旧社会,地主对待穷苦百姓的一句真实写照吗? 我想:“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钱,那就不会有人吃不饱穿不暖,那大家就可以相互关爱,不用去算计着钱,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富人和穷人之分,任何人想要的东西,大家都会尽量满足他,让他幸福、快乐、那世界上各个人都不会有过分的奢望,那该多好啊!”期待童话能够变成现实,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小学读书心得(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