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5-09-02 14:31:07
论语读后感(集合15篇)

论语读后感(集合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1

有幸拜读了陈家昌教授撰写的《论语》导读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那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在生活如何去寻找快乐。

苦中作乐

我以为古来善苦中作乐者莫过于孔子。试观孔子一生,虽心怀天下而不得用世,虽才华绝代而无人能识,先后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在适楚途中始得一觉悟,乃自卫返鲁,删诗正乐作春秋以终世,其经历可以说是辛酸悲苦极了,然而孔子始终没有过怨言。他抱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坚定信念;安于“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和弟子燕居闲谈悠然论道以为乐。这种“嶷巍荡荡,随之自然”的雍容气度,“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广阔胸襟,真足以为万世师表。

既然吃苦在所难免,我们就应该乐着吃,而不是苦中吃。换一种态度对待苦难,生活会少一分苦难,多一分容易;少一分忧愁,多一分快乐;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甜蜜。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数十年,若经常都是在愁苦中度日,多么不值得呀!即使再苦再累也应该学会苦中作乐。有的人感叹教师的工作又苦又累,钱又少,但是若能帮这项工作看成一种享受,学生的进步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我想我们的工作会开展的更好。

苦中作乐,是做人的积极态度,是成功的奠基石,是快乐的姐妹。

助人为乐

儒家以“仁爱”为中心,助人为乐当然是儒家所奉行的。在《论语》中关于这些言论孔子多次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也记载了孔子的“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老夫子提倡助人为乐,并称之为君子之行。孔子也说“大德必寿焉”,这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常年行善积德,身心就会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操,必然得到别人尊敬,由此产生心灵的慰藉,就会拥有知足长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喜悦心情,免疫功能就会大大增强,就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孟子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也”,帮助别人,别人高兴,自己也快乐,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在每年的捐物中,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共同关心慈善事业。

手捧这本散发油墨清香的《论语》导读,在一行行一段段隽永朴实的方块字中神游,心里前所未有的充实,觉得自己的内心是如此的平和、快乐。人生短暂,如何把握自己的一生,让生命充实变得有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需不断地探索。

论语读后感2

我在这一学期有幸学习了《论语》这本书,《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意思是,人如果不自重,威信就不如别人,学习也需要经常巩固知识。才能对学习得到有效的帮助。这句话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以前的一言一行。

以前,我总是大大咧咧的,一点都不够稳重,引来许多人的指责。玩起来,那可以说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了。记得有一次参加赵怡歌组织的“秘密”活动,很晚回家。爸爸妈妈东找西找都找不到我,使他们非常担心、伤心。同时这件事情被同学们知道后,自己的面子也在同学面前丢的一干二净,招来同学们的冷眼相待。有时候在课堂上我也和班上的男生嘻嘻哈哈,不认真听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好多女生都不喜欢和我做朋友了。

沮丧之余我学习了《论语》,其中的“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等句,知道了自己不能经常和那些“道德品行不如自己的人”混在一起甚至成为朋友。如果这样,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便会一落千丈,自己的威信也就很难树立起来。想到这我停止了行动、远离他们,自己的心也安分下来了。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我会找老师、找同学帮助解决。现在值日中,我是能干的组织者,课间我和大家一起讨论难题、分享读书感受、解决班级问题。

学习了《论语》的“学而篇”,使我明白了做人的很多道理。现在的我,已经变得懂事多了,当我言辞不当、行为不合学生行为规范时,我就会想起《论语》中老师教给我们的内容。

“学而篇”不仅讲了学习,也讲了做人的道理。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意思是,说话不要花言巧语,这样会给别人留下别人不好的印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人如果每天反省自己三次,那他就会为人非常忠诚,与朋友叫他也会非常诚实。学习也会非常用心。像这样时刻启发我的句子还有很多,它们像一位不说话的老师时刻提醒着我的一言一行。

你可千万别小瞧《论语》这本书,这本书里有很多道理值得我们学习。虽然孔子生在古代,但是我们至今还在照着孔子的思想做事。所以利用好你身边《论语》这本书吧!

论语读后感3

时光像一只蝴蝶,飘啊飘啊,它把我带回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时候,我刚开始学《论语》。我已经学过的国学经典有《大学》《道德经》《论语》,《大学》教会了我一个人要有目标,《道德经》教会了我一个人要遵守天地运行的规律。到现在我已经把《论语》学完了,收获了非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

《论语》的主人公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非常喜欢孔子。孔子长着一个高高凸起的额头,一个大大的鼻子,嘴巴也很大,像一口就能吃一碗饭似的,但最有特点的是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虽然孔子相貌很丑,但知识可不少哦!

当我才刚开始学《论语》的时候,我几乎对《论语》这本书里面一句最简单的话也都弄不懂它的意思。比如子曰:“三十而立”,我原本以为是三十岁就必须成家结婚了的意思呢!其实它的意思是三十岁就要懂得礼仪,要学会如何做人。后来,我还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你看清楚了吗?你听清楚了吗?你脸色和蔼吗?你相貌端正吗?你说的话诚信吗?你做的事恭敬吗?你有问题问吗?你生气了给你带来灾害了吗?你看见了想了它的意思了吗?想到了这里,我就想到了北湖公园里的九思桥,桥下的那九个洞不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从九个方面去思考吗!

有一次,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我想:这么简单的题目,难道 ……此处隐藏8752个字……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

其中几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第一个是第一章的第一个:子说:学习和学习,不也说吗?有远方的朋友,也很高兴!人们不知道,不生气,不是绅士!这意味着:在学习了知识之后,在某个时候复习它,也不是很高兴!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来,也不高兴!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也不是一个高道德修养的人!

多勤奋的人,多乐观的人,多慷慨的人,这样的人不是君子,谁是君子?值得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会增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知识中理解新事物,即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大家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喜好,一起交流生活、学习,真的很开心。别人不理解自己是很正常的,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和喜好都不一样。我们不需要讨厌和生气。我们应该以宽容和慷慨的心去理解和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绅士。

孔子不仅是一个勤奋、乐观、慷慨的人,也是一个谦虚的人。第七中的第二句话是子说:默而知,学而不厌,教人不厌。为什么对我?对我来说,我默默地记住了我所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别人而不疲倦。我做了什么?孔子真的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说的和所做的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如此谦虚的话,真的值得学习。

孔子还认为仁慈,没有邪恶。也就是说,如果你全心全意地培养仁慈,你就可以消除邪恶。事实上,道德品质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糟糕的道德品质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让一个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良好的道德品质会使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可以看出,培养仁慈是非常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本哲学书。不仅是现在,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都会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在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论语读后感14

说到对《论语》的了解,只有在中学学习《论语》六则的时候有些初步的认识,真正对《论语》感兴趣,那是女儿参加孔庙读经班以后,为了鼓励孩子学习,我也专门借了有关《论语》的书来看,不读不知道,一度停不了。真的感觉到回味无穷,受益匪浅。像“父母在,不远游”、“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朽木不可雕也”这些人们常挂在嘴边、耳熟能详的话,以前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读了《论语》这部书,我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还有他的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为历代君王所推崇。虽然他的有些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东西,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

孔子讲究孝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等都能体现孔子的孝道思想。现在看来,身为人子,就应该对父母尽孝,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世人也有不赡养父母、_老人的行为出现,这就连最基本的社会道德都已沦丧,就更谈不上孝道了,只能作为反面教材,受到人们的谴责。

在治学方面,孔子谈的就更多了。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回忆起来依旧朗朗上口的名句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周围的人吧,就有篮球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精通数理化,有的又满脑子诗词歌赋;还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它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也可见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为我们今天如何求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

论语读后感15

暑假期间,我拿起《论语》,几乎被遗忘了,以应付检查。起初,我总是觉得我在学校学到了很多关于《论语》的文章,我觉得我读得很透彻,但今天当我作为一名教师阅读它时,我有了另一个收获。也许作为人民教师的职业习惯,我更加关注孔子的教育思想。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打动,被他的胸怀和智慧所折服。

一、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说:学而不厌,教人不厌。不断学习,不要感到无聊;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要感到疲倦。教师要孜孜不倦地教书并不容易。我们的许多老师在课堂上经常生气和不耐烦。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耐心地调查事情的背景,找出孩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与孩子交谈,帮助他理解自己的错误。例如,当孩子在课堂上分心时,提醒他;当课堂秩序混乱时,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而是反思我们的课堂是否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时,帮助他找出未完成作业的原因,让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说学而不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希望学生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人。首先,老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人。正如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不仅需要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深刻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为了提高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需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活教科书。

孔子在《论语》中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因材施教。作为老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肯定会让他们有一定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一把尺子下来,十根手指伸出来又长又短,所以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快乐。孔子的学生在《论语》中各有所长,也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孔子还提到了《论语》 温故而知新,能为师的思想。知新的前提是 温故,为师的前提是知新,不能知新,又怎为师呢?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一项繁琐而艰苦的工作。如何在贫困的生活世界中找到幸福,在贫困中保持尊严和内心幸福?这就要求我们在心中开辟一片天堂,追求自我完美。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幸福。儿子说:如果你不贫穷,你就不会快乐。那些富有而有礼貌的人。

通过学习《论语》,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工作和奉献;第二,因材施教,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发扬《论语》倡导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勤于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教育好学生。让我们在这个职业中找到我们的幸福吧!

《论语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