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读后感

时间:2025-09-06 22:16:15
悲惨世界读后感(通用15篇)

悲惨世界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悲惨世界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悲惨世界读后感1

“妈妈,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朗和叙利亚呀?”我一边看着新闻悲惨血腥的场面,一边疑惑不解地问妈妈。“还不是因为美国人想让世界各地都不进口伊朗和叙利亚的石油,让伊朗和叙利亚经济衰落,从而达到控制伊朗和叙利亚的目的。”妈妈叹了口气,无奈地回答。我也很沉闷,也很疑惑,同时也有一种不详的预感:未来的世界会不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战场呢?未来的世界会不会又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悲惨的场面呢?

带着不安,我无心看电视,拿起妈妈给我买的《悲惨世界》的书去看。当我看到冉阿让,家里贫困潦倒,经常食不果腹。在百般无奈之下,为了解决姐姐七个孩子的饥饿,去偷面包,被判了19年牢狱。他原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但因19年的牢狱之灾、社会的残害、法律的制裁、现实的冷酷,使他的眼泪干了,开始向社会进行疯狂的报复,直到最后犯下了终身悔恨的错误。正当这时,他得到了一位主教的宽恕,使他因错误导致更加深刻的觉悟,成了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让他决定弃恶从善。在一次巷站中,冉阿让不顾生命危险去混乱的战场,救起了奄奄一息的马吕斯,得到大家的敬佩。这一次,也让冉阿让不再畏惧悲惨的世界。

看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刚刚看的那则新闻,我们现在生活的无忧无虑,但我们国家会不会像伊朗和叙利亚那样卷入战争?如果卷入战争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变得悲惨呢?一串串恐惧的问题又一次在我的脑海里浮现。突然间,我想到了冉阿让,不要惊慌、不要畏惧悲惨的生活,即使遇到那样悲惨的生活,我也要像觉悟后的冉阿让那样坚定的生活。

悲惨世界读后感2

《悲惨世界》这本书读完以后,整个人陷进一种难以言明的感动,我被主人公冉阿让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冉阿让作为主人公,他有十分曲折的经历:首先是浑浑噩噩的流浪,有功成名就市长的时候,有被追杀的逃亡时期,有隐居的时期。他本是一个普通人因为家境逼迫,偷了一个面包,而被关押九年,他本是个无罪人却被残酷的现实给毁了多年的痛苦监狱生活使他变成了野兽从而失去了人性。后来他越狱了。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走在街上所有人都避着他视他为细菌了他。当晚他留宿在涅迪主教家,他居然想杀了涅迪主教,只是为了偷走他家的银烛台和盘子。但是主教宽恕了他。放了他走。后来他当上了某市的市长,得到了人民的尊敬。他也为市民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警察沙威却不肯放过他。成为市长的冉阿让被称作马德兰先生。他为人非常正直仁爱。他就落魄在女人的芳汀,最后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最后都做着正义的事,对于这点,我非常尊重。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利益奉献给别人,只是很伟大的。从一个犯人到一个让人尊重而且善良的人能为别人服务的人,冉阿让做到了这种转变。这体现一种人文精神,是对人道德的歌颂。然而这部世界名著,他却可以把世界中人性的各种改变尽收眼前,让我不得不惊叹人性的微妙,更让我为雨果这位文学巨匠写上佩服二字。不得不感叹当时阶级社会对穷人的残暴;也感叹人们你与我诈的阴险;作者雨果把法国人底层人民的苦难,归之于法律所照成的社会压迫。整部小说的目的就是揭露这种社会压迫使人间变成地狱。

在《悲惨世界》这本书里,贴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也体现了对黑暗社会的不甘抗议。但愿我们身边多一些像主教般的慈善之人,传承无私善良的精神,让更多人参加到这个队伍来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吗,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我们能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悲惨世界读后感3

本书作者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他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悲惨世界》,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书,原来人们的偏见和狭隘远比我们想象的力量大,但是我们不该沉迷在别人的眼睛里,应该遵从自己善良的内心,积极的生活。

书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饥饿,为姐姐的七个孩子偷一个面包而坐牢,一坐就是十九年,原本善良的他被这冷酷无情的社会和凄惨的人生经历打压的疲惫不堪,出狱之后,除了冷漠和报复,也许他是真的不知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了。每个人的一生总会有那么一个点或者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总之总会有这样的一个机缘改变自己的心性,冉阿让遇到了指引他一生的人——卞福汝主教,从此他拿着那对被主教“赠与”的银烛台开启了他坚定为善的一生。他去了一个小城,在那里开办工厂,乐善好施,扶贫济危,被人们拥戴,成为市长。他不遗余力帮助了被丈夫抛弃的芳汀,并收养了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他不惜生命救了养女的心爱之人马吕斯;他还不计前嫌救了一直追捕他的警探沙威......

“他活着,尽管命运多舛;他安息,只因天使离去。生来死去,那是大自然的秩序,犹如昼去夜来,白日西沉。”这是冉阿让的墓志铭,他是善良与博爱的化身,是平凡又伟大的英雄。他平凡,是因为他一生默默无名,他伟大,是因为他拥有着善良之心,行使着善意之举,而这份善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悲惨世界读后感4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这宁静的黑暗里,冉阿让结束了一生的痛苦与磨难,满载欣慰与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缓缓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似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让永远的走了,却留下了他光辉圣洁的灵魂,回想起他一生走过的坎坷,不得不赞叹那是一部传奇——为偷一块面包,他服役19年,当他终于获得了自由,却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走投无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让的一生由此而改变。几年后的冉阿让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他常常对穷苦的人施以援手,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然而命运却让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终身监禁的帽子,但是命运嘲弄了他,他不顾再次戴上越狱的罪名,逃了出来,为的就是为了完成芳汀的遗愿,从德纳第手中救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小珂赛特……在法国革命的战场上,在枪林弹雨中救了珂赛特的情人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归宿后,带着赎罪的爱与欣慰长眠。

小说以冉阿让为线索,反应了不同阶级的人民的不同命运,而芳汀和珂赛特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穷苦人民的悲剧,让人心痛不已。作为一个母亲,芳汀每天不辞辛劳的工作,仅仅想让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迫于压力,他不得已将心爱的女儿托付给德纳第,但是德纳第却只把珂赛特当做骗取钱财的工具,珂赛特在德纳第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却没能见到女儿最后一眼。但是正是这样一段故事,告诉了我们,苦难只是暂时的,要相信光明终能够驱散黑暗。同时,也让人们看到母性的光辉是任何时代都泯灭不了的印记。

……此处隐藏4364个字……待这些,就一定能重新获得理解的,一定!

冉阿让,他让我懂得最深的,就是---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伟大的力量。

悲惨世界读后感12

目前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收藏一本《悲惨世界》小说的完整版。

记得第一次看的是青少版——就是我现在还保留的那本,看完后又跑书店去看了一次完整版的,记得那是在2008年,当初正是汶川地震,所以在我之后的作文中出现过这样一句话:“我并没有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汶川大地震流过泪,但却为了一本小说哭了。”是的,我流泪了。

今天看电影《悲惨世界》,以往的感动涌上心头,我又想起了从拿破仑想起曾在我面前铺展开的辉煌、壮阔、瑰丽的人物与历史的画卷,在我印象里,这幅画的色彩鲜艳浓厚,四周是黑暗粗糙的阴影但也掩盖不住阴影底下蠢蠢欲动、呼之欲出的滚滚散发出热量的波涛,中间是灿烂的橙黄中融入热烈的血红色,向四周蔓延。

小说可以说是从18世纪90年代法国大革命高潮写到了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前面那场革命人尽皆知,后面那场革命如果不是读了《悲惨世界》还真不知道存在过,于是这部小说捧在手里都是沉甸甸的,你一定要用上最磅礴、最浩瀚、最雄伟、最震撼、最恢弘的词语才形容的上这部小说。

从我翻开小说第一页那时起,我就注定爱上了维克多·雨果。这个法国大文豪,他离开了他的地位、声望与生活,在流亡之中,将《苦难》铸就成了《悲惨世界》,而冉阿让更成为了我的理想人格。

我无意追寻之前拍的所有《悲惨世界》,但20xx年的这一部正好赶上,就不得不看了。所以,我选择了今天来领略这两个半小时。

十分震撼加上爱屋及乌,我是相当很喜欢这部电影。多次我的心热血澎湃,在学生发动起义后的高昂,沙威投河自尽后复杂,冉阿让被芳汀“带走”之后的伤感,结尾所有死者高歌之后的仿若新生,都一次又一次地让我回忆起了当年的沸腾。

其实我也没写什么东西,反正就是把我所想的都说出来了,这种感觉很爽。我一定要把《悲惨世界》完整版买回家——不要求是精装,但一定要完整——了结我5年的心愿。

悲惨世界读后感13

它,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它似一卷跨越半世纪的画卷,它,就是《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一书,是围绕一个释放的苦役犯冉阿让,受仁慈的主教感化而弃恶从善这一题材而写的故事。他以中心人物——曾经的囚犯冉阿让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以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受苦受难、受压迫、受欺骗的穷苦人为对象,描绘了从1815年拿破仑失败到1833年巴黎人民举行7月王朝起义,这一时期的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这本书,正如书名《悲惨世界》一样,维克多·雨果通过这一本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贬低了上流社会的互相倾轧的丑恶现象,向人们展示了一副真实而又动人心魄的悲惨世界的画卷。在被人们称为“苦难的百科全书”——《悲惨世界》一书中,人人生活中都充满了苦难。弃恶从善的冉阿让,宽厚仁慈的主教,爱女儿而被骗的芳汀,无恶不作的德纳弟夫妇……他们的生活中都有苦难。雨果也认为无论是谁,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有苦难。雨果借书中的人物展示了不畏艰苦,与命运搏斗的精神,宣扬了人道主义思想,歌颂了战胜黑暗的必要。因此《悲惨世界》不仅是在展示苦难,更是为人们指引走向光明的路!雨果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不仅宣扬光明、人性,还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而这个方向便是人道主义所强调的人之本性!

《悲惨世界》一书,似一卷跨越半世纪的画卷,每一幅画都那么栩栩如生,真切入微……

悲惨世界读后感14

阳光明媚,我却怀着悲伤的心情,因为这时,我刚刚合上书,这是《悲惨世界》。

我们喜欢母爱的关怀和细腻,可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冉阿让却是以伟大的父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可以说这只是一份没有名分的责任,这份责任是一个出狱的犯人对一个陌生的女孩柯赛特的爱。曲折的情节让我们看到冉阿让的善良,他,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却正义地停留在亲情的怀抱,他,被唯一的养女柯赛特误会,却依然坚持付出。我为柯赛特而感到幸福,她有这样的“父亲”,有着这样一个唯一而伟大的父亲——唯一一个使警探沙威动摇的犯人;唯一一个让善良诠释地完整的苦役工;唯一一个将父爱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父亲”。这是我所感动的,他,真正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使我不在乎他是苦役工,不在乎他是犯人,不在乎他有没有罪,看到了那只属于母亲却又在一个男子身上散发出来的感情,强烈、浓厚,催人落泪。

最后,作者雨果以冉阿让的死亡落下帷幕,故事结束。可是眼睛却停留在最后一句: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大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这个灵魂。确实,这时是一种无可言语的宁静,我相信,天堂随时欢迎冉阿让,而冉阿让也会很安静的离开。脑子里又浮现出最开始的一节,冉阿让穿着破烂,却抱着一个神情天真的女孩,女孩的心里好象有样东西,好象是飞向天空的希望和欢乐,他抱着这个女孩,也感觉安稳,感觉幸福。冉阿让身上流淌浓厚的父爱,这种父爱是可以堪比世上最伟大的情感。这一刻,我的泪流下了,这位父亲,有着常人所不及的痛苦,却有着常人所不能言喻的情感。死亡,在他面前不再可怕,这一幕,我的心沉了,心湖里也泛起了一丝丝涟漪。

父爱,如此伟大,它一直在以一种特别有十分建议的方式诠释着!

悲惨世界读后感15

《悲惨世界》是雨果晚年的一部杰作,充分体现了雨果的艺术风格。初见这本书名,总觉得它太过悲伤,但是,在读完整部后,却深深地体会到了心灵的震撼。

主人公冉阿让曾经是一个苦役犯,因为拿了一块面包而在监狱里服了19年的劳役。当他从监狱里出来的时候,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里子狗一样,到处受别人唾弃。这使他滑到了人生的边缘,满怀愤恨和痛苦。正在这时,一个仁慈的主教拯救了他,并改变了他的人生...

我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当主人公出狱后,还依然受到别人的唾弃,导致了冉阿让的心里只有愤怒和痛苦,所以,当主教想要去帮助他时,他虽然对主教充满了感激,却依然偷了主教的东西,但主教非但没有怪罪于他,反而将一些东西赠予冉阿让,我想,这其中还包涵了一颗仁慈和信任的心。后来,冉阿让变成了像主教一样的人,虽然帮助了许多人,但是还是被一些自私的人认为是为了利益而做好事,一次又一次地嘲讽他,而当这些人遭遇困难时,冉阿让却又无私地伸出了救助之手。

如果,我是冉阿让,当打算重新生活时,却依然受他人唾弃时,我会自暴自弃,我会恨所有人,我会对这个世界绝望;当我收到了主教的信任而变得善良,却被别人误会时,我想我不会再他们伸出帮助的手,当我自己处在危险中时,我想我不会再有救助他人的那颗仁慈的心...

人性是伟大的,我们所渴求的信任,其实已深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如果你能在别人需要你的时候,伸出你的手,而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信任也就在这一刻升腾,如同乌云密布的天空放晴,驱逐出所有的悲伤,有温暖地阳光照耀着心灵。如每个人之间都充满信任,那么,这个世界将不再“悲惨”,而会充满欢笑与快乐。

  
《悲惨世界读后感(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