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非暴力沟通》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鲁思·贝本梅尔
初读这段诗,它并未引起我的共鸣。然而在读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之后,重新细读,它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反思自己的课堂和班级日常生活,作为一名老师,每天我会面对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产生的问题,并给他们善意的解决之道呢?当孩子犯了错时,我有没有耐心地去听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给他们机会改正呢?当我自以为是的评价学生,甚至武断地给孩子贴上“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时,是否意识到这都是自己的主观暴力评价呢?
都说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有时这座桥不是畅通无阻的,有时它也会出现岔路需要我们去寻找正确的方向。有时我们会诉苦:自己对学生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可他们却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会抱着为他们好的心态,努力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却遭到“无视”,甚至消极抵抗。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感动他们?我想有时候我们的好心用错了方式,我们的初心和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这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错误地使用了暴力的语言。也许大家都认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但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其实“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大家比较熟悉,而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经常会被大家忽视。其实这种暴力才是我们要重视的暴力。但这种暴力比较隐蔽,有时往往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察觉,可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频率却非常高。如果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的时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受伤,痛苦甚至变得消极。当我们让孩子处于这种“隐蔽的暴力”中时,他可能早就遍体鳞伤了又如何能要求他们配合老师快乐地学习呢?
虽然语言有时会是“隐蔽的暴力”,但只要我们愿意它更可以成为“甜蜜的动力”。《非暴力沟通》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今后,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地静下心来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用善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努力营造一种让学生觉得安全、信任,能相互接纳、彼此欣赏,相互关心的温暖的班级氛围。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2在书中,可以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可以体会到“人情似纸纸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无常;亦可以领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生命真谛。——题记
沿着历史的长河,读唐诗,品宋词,唱元曲,万千风景,皆在书中。年少时的我,也曾意气风发,恰同学少年!约三五好友,一起喝茶,一起谈读书心得。在参加工作以后,虽然忙碌,但闲暇之余仍会抽空阅读、听书。书,能让人清醒,亦会让人变得旷达。
最近在一书一课APP上听了樊登老师的《非暴力沟通》,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倾听,我学习到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方法。在员工学院素质提升培训中,我已经接触学习过“非暴力沟通”这个概念,通过非暴力沟通,可以让我们找到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原来非暴力沟通如此重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好多事情我们一张口就是评论,而非事实。在工作中,作为一名任职管理人员,在和员工沟通时,我们是需要观察员工情绪的,我们无法选择一些事,我们可以选择面对一些事的态度,不可居高临下,不可道听途说,不可张口即来,这一点真的挺难的。因为我们总会情不自禁的阐述一些我们的观点。事实是最不会引起对方反感的,书中说,“不带评论的观察这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然后是感同身受,我们要同员工站在同一角度考虑问题,一个人生气,一定是他的需求没有满足,我们要找到感受的根源,提出具体的要求,明确谈话的目的,这样才能达到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
下班回到家中,因为工作关系,我们和孩子在沟通时也会出现类似情况,平时我们参与孩子的学习成长很少,但当自己偶尔参与进来时发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便开始了“暴力沟通”,不学习时,岁月静好,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我们只有转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找到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方可展开父与子之间的沟通交流。
《非暴力沟通》这段音频,我总共听了三次,每次听完这本书,我都更深刻地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是听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越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在一书一课APP中,我还听了很多好书,在这有限的时间中,我愿从书中汲取更多,看更美的世界,愿读书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习惯!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3《非暴力沟通》与其它沟通类的书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面上沟通类型的书籍主打场合式的沟通技巧,而这本书讲的是从人的情感诉求出发,说话前三思,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来进行交流的温和式沟通。
初次看到书名,我就感到疑惑,暴力沟通难道是武力解决问题吗?相对而言,非暴力沟通就是常言道的“君子动口不动手”吗?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暴力沟通指的是语言暴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语言伤害性往往比肢体暴力更严重,也更持久。书中指出,生活中大多的矛盾与冲突就是因为这些被长期忽视的语言暴力引起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做到的是,学会观察对方与自己,讲究内心的需求与感受,并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来。
艾提·海勒的日志中写道:“我不会轻易害怕。那不是我勇敢,而是我知道,他们也是人,我必须用心理解他们的行为。今天早上,那个性情粗暴的年轻盖世太保冲我吼叫,我没有生气,而是关心他。我想问:‘你的童年很不开心吗?女友抛弃你了吗?’他看起来愁眉苦脸、躁动不安、阴沉而又虚弱。我当时就想帮助他。他那么痛苦,一旦为所欲为,是多么危险!”我们常常在第一眼的时候就妄自下了批判与看法,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这就往往导致双方之间产生误会。
非暴力沟通就是突出强调这一点带来的伤害性有多大,书中介绍了实用的沟通模式。首先,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第二,关切地倾听别人,而不是在未细心观察上解读为批评指责。人们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倾向于听到批评而反驳对方。比如,他是个懒惰的人 ……此处隐藏9699个字……候,估计都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暴力?往往给人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强的名词,而这样的一个名词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
书中介绍了与人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然而看了书的大概,对“需要”和“感受”这两个词最为深刻。
感受—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别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来我们都没有问问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晚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盏台灯,一杯水,一只笔,和这本《非暴力沟通》。忽然间很有感触,忽然间想到了今日上班时候和那“美好时光”冲影店老板的沟通。因为价格的问题,在电话中我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想指责他的不是。其实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已经彻底地将不满和愤怒表现出来了,只是因为残留的一点礼貌而没有挂掉电话。我当时其实该冷静的,不是吗?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指责他的不是,虽然他比我客气地很多。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我很认真地分析着这整个事件的过程和当时的情况。
在生气的四种选择中: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而我选择了第二种反应—指责那个老板,我认为他是错的,这个就是我生气的原因。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体会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在与人辩解中要处于胜利的地位。
体会老板的感受和需要———许是注意力转移的原因,我就不会专注于指责了,愤怒也将不再存在了。
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关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外加上我所认为的每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造成的外归因。读这本书的时候,小何也曾经告诉我说,很多时候需要多加练习,让这样的思维注入你的潜意识,那么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在问题面前,你很容易关注关于你的,关于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就是一种进步。
好了,读罢书的感受也就这些些,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经在迈步了。加油!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4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犹记得私下里和一位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发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师,您和我们说的话意思和张老师的话意思一样,但是张老师说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听进去。”道理是一样的,为何我说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呢?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为何有时候我们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为你好”的话语中,其实是裹藏着“暴力因素”。卢森堡博士认为,以下四个原因会促使我们平时的交流出现暴力,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其中,我发现在平时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其实我是有在做道德评判和强人所难。比如我比较爱整洁,喜欢把桌面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的,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乱七八糟,我可能会责骂他:“你看你连桌子都不会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这一表达就是我用我的卫生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又例如学生与她爸爸发生矛盾,觉得爸爸总是偏心,满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总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第一时间说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实你自己也不好受。没有给予孩子认同,没有疏导好孩子的情绪,而让她不要讨厌他爸爸,其实就有些强人所难。所有的问题终究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关注对象还是在我们自身,而非要沟通的对象——学生,所以我们的沟通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反而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因素”,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觉得老师的“攻击”我,从而第一时间是反驳对抗,从而未能接收到对话中可能真正对他有促进意义的'宝藏。
二、转变
好的语言是沟通双方心灵交汇的窗户,而暴力沟通很多时候起不到沟通的作用,反而是为双方筑起一道墙。因此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到底如何说,孩子们才会听,也成为我接下来工作重点。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介绍了“怎样交流能避免暴力沟通”,他强调4个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第一是观察而不评论。第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说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在接下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会有意识的注意以上四点的内容,调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书桌的事件,其实我是需要孩子们收拾好书桌,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我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批评,之后我会换种表达:“孩子,现在书的放置有些杂乱,老师怕你找资料的时候不好找,时间长了或忘记某资料放置的位置,赶紧收拾一下书桌,也可能腾出更大的空间,写作业,自己舒服一些。”学生听了,也会审视自己是否会有这样的不便之处,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真正的为他着想,会动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学了一段时间后,除了具体表达的转变,我的思路有了变化提升,从更多关注自己、心疼自己,过渡到开始重视与我交流的那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过去交流不顺畅时,通常会在心里指责别人:“这人怎么这么难沟通呢?和他(她)说话真累、太劳神!”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常常会下意识地琢磨、复盘、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没有暴力沟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吗?我的请求是否是具体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关注、努力理解对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吗?渐渐的换位思考,让我的话语越来越能走入别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对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变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变化,温柔的语言比强势的施压更有力,用善意和温暖让语言成为使阳光照进他人心灵的窗户!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15书中说:“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好好爱自己,这真的很重要!
记得去年有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线上的时间管理践行社群,每天有五项打卡项目,我要求自己必须每天完成,再加上自己每天要练字一小段,还要百词斩背单词,还有其他一些要学的课程,另外自己也要上班工作,每一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满满当当,感觉做完这件事永远有下一件事在等着我!连女儿都说:“妈妈,你怎么每天忙的一点娱乐的时间都没有?!”
说实在话,看着自己好像每天都过的很充实,但其实忙忙碌碌下来,最后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忙些什么,我的内心依然很焦虑很迷茫,总觉得这个是我应该要做的,那个也是我必须去做的,结果把自己搞的好累,而且还看不到成果!静下心来,我好好反思: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自己这么忙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我是不是一直走在通往追求的路上?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多听听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我发现有些事情我真的可以选择不做,做了也没有太大意义,有些也不是我的爱好,会让我觉得很有压力等等。思量再三,我最终决定退出坚持了三个多月的践行社群,平常只保留了两三项自己喜欢的来做。
说真的,退出后我觉得自己松了一大口气,当我不再把想做的事情当成任务来完成时,我发现自己更容易享受其中,也得益于其中,比如运动,比如阅读,偶尔写写自己的心情日记。
好好爱自己!不苛求,少自责,用心去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主动根据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来选择我们想过的生活,生活终将越来越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