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

时间:2025-11-11 11:56:11
湘行散记读后感

湘行散记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湘行散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湘行散记读后感1

初读《湘行散记》,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湘西风情。似乎真是一本“散记”。然而细细地回想,忽然感受到一股苍凉。

有多少人知道湘西?你可知道湘西?对世界来说,湘西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角落罢了。世界可以抛弃湘西,历史可以抛弃湘西……湘西太不起眼了,然而世界似乎已经开始了抛弃。历史依然前行,说不清何时会有休止符。

其实《湘行散记》真实地反映了湘西的状况。从“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到“历史是一条长河”,也许这本书本身就是以小见大。湘西的人有湘西的生活,当那个湘西的`妇人打听湘西的“牛保”时,她的内心是悲苦的,但听到“牛保”落水时,她会怎么样?回不去的人,书写回不去的过往,只留下湘西的人们黯然神伤。

于是,湘西的人懂了,懂得他们生活的地方是美丽的地方,但美丽又能奈何现实怎样。看那些水手,拿着低日薪卖命,气力。看那帮女人,流落风尘沦为妓……残酷的现实陶冶纯粹的人性,湘西人看似粗野,但却保留了骨子里最真最真的东西。《湘行散记》里有许多是低层人民,但独独在他们身上,纯粹最为明显。他们的性子最直,最爽朗;但在心底,又是寸骨柔情。

只有他们最懂,最懂得什么叫做痛苦;但也只有他们最懂,最懂得什么叫做温情。当牛保手里提着核桃,笑着对“我”说,“我会回来过年的”之时,他能感受到的还不过是温馨吗?但当那妇人听闻牛保落水生死不明时,她能感受到的还不过是悲凉吗?当多元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我们只能轻叹:这才是有血有肉的湘西!

当这么多人平凡地生,又平凡地离开,现实用冷暖掺半告诉我们,其实《湘行散记》里的人物,都是我们自己。我们挣扎于世间,世间因我们而组成,没有任何关系比这更巧妙自然。轻合上书,一阵声音传自心底:现实就是凄凉与温馨,要坚强。

湘行散记读后感2

那条清澈纯粹毫无渣滓的河水,那听过之后一生都忘不了的船歌,那个多情的水手和多情的妇人。这些全都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里,一道靓丽明媚的风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没有人能比沈从文更加了解湘西世界了,他用他朴实无华的文风,描绘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湘西世界。他不仅写出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还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与自发的抗争。让我们立体地了解到那时候湘西人的生活情景。

湘西人的'生活节奏,和城市人完全不同。不着急,不烦躁,只做好眼前的事就好。船工们一边随意地骂几句野话一边熟练地驾船;看见龙舟比赛就兴奋地大叫起来的小孩子们;还有黄昏时分,从山坡上散开的米饭香味。这些好像只是平凡的人,在做着平凡的小事,然后平凡地度过一生。但在沈从文笔下里,却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多情的水手和那个多情的妇人。从上帝的角度看来,只是两个微不足道的人拥有一段微不足道的感情,可在他两看来,这段感情也许用尽他们一生去爱的勇气。无论是那个水手,在与妇人离别之时还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即使一旁的船手已经怒气冲冲地再叫骂了,而当沈从文送了几个大苹果时,他也依然忘不了那位妇人,转身跑上岸只为给她送两个苹果。而那位妇人,在与心上人分别之际也是十分不舍,即使这样也依然要面对残酷的事实,只好给予许多东西来代表自己的思念。这样淳朴的感情,这样美好的感情,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字里行间,我都能感受到沈从文先生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的情感,这也是他能描绘出如此美丽的湘西世界的一大原因。我们每天都在快节奏的过完每一天,回味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有趣的事,这都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好。有可能我们只是历史长河里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去打开心灵的眼睛吧,去发现身边的“湘西世界”吧。

湘行散记读后感3

断断续续读了一些散文,其中沈老的文字最能打动我。他不像余光中左手掌纹,不像汪曾祺生动有趣,不像老舍温文尔雅。沈老的文字节奏明快,句式简短,三五个字就是一句话,会自然而然地从口里跳出来。一条河水长又长,从屈子到民国,历史反反复复,多少政权光辉一时却潦潦收场,多少风云人物叱咤风云又灰飞烟灭,唯有沅河上那些砥砺岁月的水手和他们粗鲁的话语历经多少风雨洗刷还带着一些原始的味道。

无论走的多远,总有一个地方羁绊着我们。几十封书信,句句无不殷切的想回家,回到那个有火炉炊烟,有兄弟姐妹,有欢声笑语的熟悉场景。有时候一天写几封信,写信的人边写边想看信人的心情,这时那个少年嘴角一定是微笑的。而有人一下子收到一大包信时,肯定也很幸福。木心说“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慢,一切都慢,所以可以保留好久,连想家的味道也久久萦绕在这江水之上,奔流万载从不会变了味道。越是喜欢,便越是向往。如果可以选择,我最想生活在唐朝,另一个便是民国。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沈老能在河上漂泊几年而生存下来,很多归功于湘乡这片土地教给他的知识,而这些东西是在课堂里永远学不到的。那些淳朴的人,那些贫穷的生活,那些动荡不安的日子,在沈老的文字里一切都镇定从容,就连打架也是那么仗义讲理。不论是八岁就杀了人的水手,还是见到无数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沈老就像一个历史记录者,不偏不倚,用手中的三寸笔记下了这些历史上上演过无数次的场景,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对沈老,始于才华,忠于才情,陷于人品。

湘行散记读后感4

一颗诚心、一支笔。最干净的文字,最纯美的湘西。——题记

阅读《湘行散记》,沈从文那质朴的文字,犹如涓涓细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荡漾也泛起层层涟漪。

在这游记中,我领悟到了湘西之美:这种兰科植物生根在悬崖缝隙之间,或蔓延到松树枝丫上,长叶飘拂,花朵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渔人发现的,有桃花夹岸,芳草鲜美。远客来到,乡下人就杀鸡温酒,表示欢迎。”这更体现出了湘西景之优美,人之淳朴。这样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当然,在游记中,我更多的,是领悟到湘西人的纯朴心灵。书中,描写了许多水手,每一个水手,都让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却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资。水手这样的工作,是危险系数最高的工作,他们用的是最多的力气,而且,他们不仅是靠着力气,他们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对于船上的人来说早已习以为常了。

水手们从当上这个职位起,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就算是这样,他们也任劳任怨,因为他们,担当的是全家的生活。他们,有着最纯朴的心灵。

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业——妓女,说到妓女,可能许多人都会鄙夷万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妓女背后的故事。因为她们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 ……此处隐藏4202个字……想。寄情山水间,不知名利,不晓政事,历朝历代文人都在重复这样的选择。但这不是现代的主流价值观所能容忍的,这种享乐主义与现当代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提倡奉献自我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换句当代人的话来说,避世约等于不思进取。在人们日益严重的追求幸福却不追求快乐的今天,我以为,沈先生应当是寄情乡土但是穷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实则却不然,他不仅仅做到了肆意笑谈的人生,更得到了读者的尊敬宠爱。似乎是在这中间找到了良好的契合点。

湘行散记读后感12

沈从文先生一生坎坷,我对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发妻的追求,那份校园爱情的淳朴,如果他追求的湘西干净纯粹相融相合。然而,这样无欲无求的人一生历经坎坷确是上天的不公。

沈从文先生先生在谈及自己说,我从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艺术家的探幽烛微的勇气。施蛰存先生说沈身上有着“苗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这一瞬间,让我想到了某位来自中亚碎叶的.胡风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不羁男子,那位举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从文先生先生似乎也是这样一种融合,诠释着绝对的自我和如水的细腻。

这样一位对政治因素极为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来,他应当是被边缘化的人物。沈先生文中所描绘的山水人和谐的景象,他所追求的“边城”,笔下的人性美、生活美,这些故事原型大多发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处,这无疑给故事本身披上了朦胧美的面纱,从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创作意图上来看,除去了对于家乡深沉的爱意之外,向往超然世外的生活,无疑会给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间,不知名利,不晓政事,历朝历代文人都在重复这样的选择。但这不是现代的主流价值观所能容忍的,这种享乐主义与现当代追求经济高速发展提倡奉献自我显然是格格不入的。换句当代人的话来说,避世约等于不思进取。在人们日益严重的追求幸福却不追求快乐的今天,我以为,沈从文先生先生应当是寄情乡土但是穷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实则却不然,他不仅仅做到了肆意笑谈的人生,更得到了读者的尊敬宠爱。似乎是在这中间找到了良好的契合点。

湘行散记读后感13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许多年前读沈从文,是《边城》里的翠翠和傩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梦的爱情。如今再读沈从文,却是字里行间满溢的爱和尘世烟火气息里的宁谧与惬意。

《湘行散记》作为沈从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录了沈从文最经典的散文和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信件。与沈从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里行间,水手们的野话,吊脚楼的风韵,落水的候选水手荷荷的哭声,行舟水上吃的鱼,南方薄薄的积雪,每一个物事,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平凡,却在平凡里透露出安详的幸福和暖意。

在写这些信件的时候,沈从文刚与张兆和新婚四个月,母亲重病,沈从文回湘西看母亲,在分离的行船上,沈从文动笔写下了这些字。人间自是有情痴,更何况张兆和对于沈从文,是多年的执念和恋恋不忘。当年在沈从文的课堂上旁听的学生,萦绕在沈从文的梦境里多年,如今终于成为了沈从文的妻子。但新婚燕尔,却要遭受近一月的分离。“你只瞧,如今还只是四分之一的别离,已经当不住了,还有廿天,这廿天怎么办?!”

那些浸着摇橹人的歌声跋山涉水到达张兆和身边的.信纸,一封接一封,透着沈从文浓情的蜜意。“你不要为我难过,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别的事皆不难过的。”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里行船,是归途亦是离途,沈从文向着暮年病重的母亲归去,心中却念着远在北地的爱人。是爱人温暖的手掌,泛着浅浅笑意的唇边,带着沈从文绻绻的爱的温婉女子。可是如今,沈从文在行船上,沈从文盼望归途,也渴望离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湘行散记读后感14

在图书馆闲逛着,目光无意间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记》,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却从未读过他的作品。好吧,就从这本开始吧。翻开书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气息立即涌了过来,细腻的笔触,精简的图画,吸引着我继续前进。

书中描写的背景是湘西。在这里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纯朴的妇女;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见到热闹非凡的赛龙船。到底是古镇,一些古老的土家习俗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迅速地淹没到无处寻觅踪迹的地步。镇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样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两边的吊脚楼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立体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纯朴的风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个机会去湘西,亲自去体验这样如天堂般的地方。读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了解湘西,挚爱湘西。

字里行间,我能够感觉到沈老先生那份热爱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随后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

而我们呢,天天在工作学习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们或许忘记了去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失去了太多。因此我们得端正生活态度,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敞开自己的心灵,虽然我们对于漫长的历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热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活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记读后感15

沈从文其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便开始文学创作。其代表作品《边城》,《湘西》,《长河》等使其跻身中国最优秀作家之列。人生阅历丰富,经历坎坷,早年投身行伍,后又执教于青岛大学、西南联大以及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同时,他在历史考古领域中颇有建树,晚年完成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中国物质文化世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沈从文其情:想必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经历比较了解,其感情故事也颇为引人关注。从执教吴淞中国公学开始,便爱上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女士。张家四小姐可谓出身名门,大家闺秀,修养学养甚高。沈先生完全沉浸在对张兆和的爱慕之中,用情不可谓不深,用心不可谓不诚。最终在沈的执着追求的过程中,张被打动,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湘行散记》其书:前面是对沈先生基本情况的介绍,网络上随处可见,并不十分难得到。我素来敬仰沈先生,也读到过不少他的文字。其中也包括这本著作,有些感悟,写上几百字作为自己的读后感与推荐的理由。沈先生是湘西凤凰人,湘西对我其实是个神秘之地。这本书就是他回到湘西一路的'见闻感触,以及触发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这本书中用词诚恳简洁,很多词语的使用贴近生活,有非常强烈的代入感。对人物的刻画仔细深刻,人物的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便跃然纸上。对沿途景色的描写更是清新别致,仿佛置身其中。整部作品乡土气息浓厚,不但展示了湘西的人文地理特色,同时也写出了对自己故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感慨和忧虑。沈给了我们一张由云彩做成的飞毯,带着我们领略至美湘西。

“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地方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湘行散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