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热门】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电影里的伊夏,谁看到都应该会喜欢得不得了。关于伊夏的每一帧,都像是画一样。好像真能透过他哧忽哧忽的大眼睛看见满天星,那两颗大门牙又会让你不禁多爱他一分。他调皮捣蛋,不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哪怕一会儿;他又能趴在路边盯着水沟里的鱼一整个下午。他笨他懒,文法数学一塌糊涂;他又天马行空,想象力能带着他跑到九霄云外。在哪,他都会被贴上“难搞”的标签,有问题的就是他的态度。可是啊,他不是笨、不是懒,只是没那么幸运,有一些额外的“问题”,脑回路就是来得慢一些,那本就不是他的错。
庆幸地,在将落未落之际,一双臂膀把他托举了起来。当尼克一股脑说出这么多孩子时代有“读写困难”的人,爱因斯坦、阿加莎、巴强...还有没那么有名气的尼克他自己,伊夏听傻了,一个个这么闪亮亮的人物小时候竟会跟他一样,是真的吗?跟别人比,他不再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甚至还透着一丝骄傲。尼克看着眼前的伊夏,就像是在看镜子里的自己。无限的耐心,无限的倾注,还有斑斓的油彩,让那颗迷路的小星星又被找到。
这部电影,我只能用“好”来形容。哪儿好,不只是来自阿米尔汗,也不只是因为这个让人喜欢得一塌糊涂的伊夏。还能让我禁不住地,回想到自己的小时候,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也禁不住地感叹,我能从出生到现在二十几岁,爹妈慈爱,身体无恙,三观不歪,人畜无害,真的是谢天谢地了。
但对一个“读写困难”的孩子来说,真就没那么好过。想想小学的班里,会不会也有一个“伊夏”,别人都很自如,就他的拼音写成“蝌蚪文”,“狗爬”的字老师朱批了一个接一个的圈。那时候我们不懂事,应和着老师的“作业展”哈哈大笑。那时候我们也不懂换位,那得是多让当事人窘迫的境地,真冷。
一个班里几十号人,班里的几件琐碎就能占据老师的一整天,可能老师真无暇顾及那样一个“后进生”为什么会拖后腿,“读写困难”是什么,可能他听都没听过,更可能的,他还会烦忧为什么这个学生会落在我的班上,影响kpi好不好。一次两次,老师管不了,只能请家长。“请家长”从来都是小学生眼里的大事儿,战战兢兢,夹在老师和家长中间,成了众矢之的。你肯定是态度有问题,不服管教,能一笔一划地写好,你就是成心。可是,他真的没法儿一笔一划地写好,他写一个“苹果”,脑子里连个苹果的影子都没有。真的很心疼他,也心疼他的爹妈,是爱孩子,但用错了力气。“你看看人家谁谁的孩子...”就成了日常,忧虑以后社会上他该怎么和别人比,这回是没输在起跑线上,直接跌那了,没法替爹妈大展宏图了。“落后即可耻”,这是什么鬼逻辑?不,这把“尺子”就是一种“摧毁”。
老话说,猫有猫道,狗有狗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分在,总有一个适合的位置留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绽放。大人们本就不该用成人世界的视角去强行干预,还披挂着“这都是为了你好”的外衣。
伊夏就能在画布上任想象飞翔。
再厉害的文法老师可能也就画成这样。
伊夏幸运,遇见了尼克。可是,不是所有的“伊夏”能遇见自己的“尼克”。老师不懂他,同学不懂他,连父母至亲也不懂他,小小的心灵,从失落到失望,自信心就这么任由飞沙走石侵蚀,可能真的不剩什么了。长大了,他把自己心里的那个孩子埋在最深黯的角落,不敢去触碰,不敢去面对,不敢和他对话,由着他蹲在墙角,背对着你喃喃自语。他养成了自己独有的那套逻辑,可能会很辛苦地活一辈子。最耗费精力的是一直和内心绞缠在一起,终其一生,无法和解。对,这就是“伊夏”无数可能中的一种。如果有如果,老师再多一点耐心,爸妈再多一点宽容和任他生长的余地,他们可能就成就了另一个的画家。
一棵决策树,刚开始的时候,是需要喂数据设规矩才能提精度,但规矩立多了,也就矫枉过正了,哦对,剪枝就好了。可如果是一把刀呢,磨啊磨成了一把很精确的手术刀,还怎么拿它劈柴做饭了,何况一个人呢。
我们真的需要一把刻度不均的“尺子”,去衡量一个孩子的童年;
我们真的需要做足了身心的功课,当真的想要迎他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真的需要用爱发电,去照亮他尚看不清的世界和我们自己;
我们真的需要多再多心思也不为过地,去温柔那些不得不更用力生活的孩子,
他们真的值得被正确地对待和守护。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2如果,对孩子的希望,用快乐和成绩做一个选择的话,我们一般会对外说选择快乐,而对自己说成绩。我们明知道快乐是多么重要,但是,面对残酷的当前教育,我们的行动,最终都会站到成绩这一边来。
如果,我们也将这样的选择,摆到孩子的面前,我想,他们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同样,孩子们一面言着自己的心声,另一面却为着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把自己深深地埋在试卷的分数当中。
面对如此的假设,人生中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孩子的教育怎么办?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应该怎么做?
含泪看完了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影片中伊桑是一个八岁的有些自闭男孩,他和别的小男孩不一样,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他喜欢发呆,喜欢遐想,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这些对于他的父母,对于所有的成人世界而言,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只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成绩的排名感兴趣。所以伊桑在学校,总显得那么孤立与卑微,在家里,又总会因不如优秀的哥哥,遭来父母的漫骂。影片的起始就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抛出了尖锐的问题。有趣的是,在这部分中,导演把一些生活画面留给了伊桑的母亲,刻画了她为丈夫,为大儿子和小儿子如何忙碌的一个早晨,很明显,导演并不满足要给我们展现一个勤劳的母亲形象,而同时也在抛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的父母除了给孩子,提供衣食上的保障外,是否还需要给予什么?
伊桑惹出的麻烦,终于超出父母能承受的范围,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接受专门的“教育指导”。对于离开,伊桑做出了焦灼不安的反抗,但是现实实在是太强大了,孩子永远在父母的掌控之中的。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改变,伊桑的孤独愈演愈烈,他的痛苦与日俱增。
与同伴相比,小伊桑显得如此的怪异: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轻松地辨别日常事物,不善言谈,表情呆板;他甚至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生活自理,一个8、9岁的孩子,如此这般,的确非常人之举。但是他特别擅长画画,他能用绘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他的小小画册上记录了曾经和父母在一切的欢乐,可是渐渐地,这个画册上没有了自己,他用绘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疑问和反抗,但是这一切,他勤劳的母亲和忙碌的父亲 ……此处隐藏22226个字……有用心沟通才能找到根本问题。或许有人会反驳了,当今一个班就有60,70个学生,老师哪有足够精力去一一过问?是的,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问题所在。我一向不喜大班政策,为了节省所谓的资源,把七八十孩子挤在一个环境下。社会,教育局也应该采取措施,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怎能为了眼前利益而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再来说家长,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都是一个孩子。溺爱使得你们的孩子任性自私,面对孩子的霸道和无情,家长们难道不该反省自己吗?一味向孩子灌输读书万能的思想,使得学习利益化。在生活上无限宠爱关怀,但面对孩子的学校逆反心理却只是教条主义,只有好与不好,使得孩子丧失学习的乐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们应该在学习上多关心孩子心理而不是只在乎孩子的成绩。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
常常听到家长老师抱怨孩子怎么怎么不听话了,淘气了等等之类的事情。我想说的是,他们是一张白纸,被画成什么孩子全守大人和世界的影响。因此,希望教师和家长用心培育,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是爱因斯坦或者是李嘉诚,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们!
再来说阿米尔汗所扮演的老师,一个成功老师的案列。他用耐心和自信打开了依夏的禁闭的心门,找到了关键问题所在。我们可以想象下,孩子由于自尊和匮乏的知识,甚至在长大成人后才发现自己的阅读障碍(一个小学生,不能阅读,失去了获取知识的直接途径,又不跟外界交流,自然也不明白自己的问题)该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回到现实生活中,可能不止这个一个问题。对于缺少自信,甚至是自卑的学生,身为教师第一首要任务就是给孩子建立孩子的机会,经常夸奖鼓励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比对孩子的不足指指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不认为孩子第一任务就是成绩,而是成才!人们常说心总是偏的,博爱不来。老师欣赏优秀能力强听话的学生,正常的。是的,我们不能避免这个想法。但是,喜欢好学生和关心表现不好的学生并不冲突。
我们在观看完电影心里都在感慨,很庆幸小依夏找到了伯乐老师,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才华也没有被埋没。反观我自己,现在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常在思考,我又什么兴趣?有什么长处?画画?下棋?答案是沮丧的。我不知道自己的爱好,自然也不能发展成优点。将来我也将成一名人民教师,我也将尽力用心关心我的学生,成为他们的伯乐!
很喜欢影片中一段话:每个孩子都是地球的星星,有的星星生来不像其他小伙伴那样明亮璀璨,但你也不能否认他们也有光芒,在某个瞬间,他们所发射出来的光芒会更加耀眼!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5有的孩子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他们纯净无暇,带来平和与融洽;
有的孩子就像照亮世界的旭日,他们活泼可爱,带来欢乐与温暖;
有的孩子就像蒙尘于世的星星,他们无助痛苦,渴望帮忙与理解。
不管怎样的孩子,在我看来,都是落于人间的天使。他们既然放弃天堂,选择了你我,那我们就应当无条件的关爱他们。
近日,有幸观看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对我触动很大。
首先,这是一部让人揪心,让人心痛,又让人宽慰,让人欢乐的电影。我觉得我们应当感激作为导演和演员的阿米尔汗,他给如今浮躁且缺乏关爱的世界带来了一阵春风、一股暖流。
伊夏,作为影片的小主人公,是一个已经8岁的小男孩,他出生在一个很标准的印度工薪阶层的家里。为什么说是标准的家庭,不是因为这个家庭有一个温柔贤惠的母亲、一个为养家糊口而辛苦工作的父亲和一个学习优秀的哥哥,我所说的标准是指那刻板到几乎强制性的望子成龙。这是印度无数工薪阶层家庭的一个缩影,又何尝不是中国很多家庭的现状。我对此不好做出评论,这应当是一个社会阶段的必然过程。但我期望,这个过程尽量缩短,因为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无情与无奈,掩埋甚至磨灭了无数颗星星的光辉。
小伊夏从出生到8岁,挺不容易。因为他从小学习任何东西都比其他人慢很多。可是,就像很多父母一样,他的父母并没有注意到这有什么问题,都感觉大一点就会好了。也如他们想的一样,随着长大,伊夏能说会道,能跑会跳,很是活泼,甚至他还对画画很感兴趣。就这样,伊夏成为了别人眼里一个淘气的正常男孩。
可是,当伊夏上学后,这一切都变得不再正常。他根本学不进去,即使复读一年级,仍然没有改观。并且他也变得越来越淘气,跟人打架,甚至逃课。说起逃课,这也许是他噩梦前最欢乐的一次经历了。当看到小伊夏独自一人流浪街头,以他自我的视角观察这个多彩的世界时,我仿佛也感受到了那种简便与自在;当他坐在石头上发呆时,我更加体会到了那种无奈与无助。
随着伊夏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做的事情越来越出格,而父母终究不愿承认他智商有问题,在父亲努力下,可怜的伊夏被送到了一所有名的寄宿学校学习。这是他噩梦的开始,也是他命运的转折。
噩梦是因为在只关注升学率而不管学生死活的学校里,伊夏的愚笨被无限的放大并受到教师的严厉对待。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正因为是现实,所以它不容易被改变,也正因为是现实,所以它才能够被改变。但,这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为之付出努力。试想一下,当你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别人看到的鹿是鹿,而你看到的鹿却是马,当你诚实的说出来后,大家都会说你是错的,甚至认为你是疯子。你会如何?孤独,无助,痛苦,崩溃,然后……。伊夏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到最终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他封锁了内心,将自我陷入无限黑暗。转折是因为在这看似残酷无情的社会里,还有很多热心、热情和善良的人。阿米尔汗饰演的尼克就是这样的人。他作为伊夏的绘画课教师出此刻了伊夏的世界里,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善良质朴,思路活跃。经过了解,他成为第一个发现伊夏患有阅读障碍症的人。然后他又经过科学的方法帮忙伊夏一步步走出了阴霾,获得了新生。伊夏释放了天性,就像蒙尘之星再次闪耀,并在绘画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获得了家人和师生的夸赞。
当然,这是电影,试想一下,如果尼克没有出现会怎样?即使尼克出现,伊夏没有绘画天赋又会怎样?再换一种角度,为什么父母没有发现伊夏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其他的教师没有发现伊夏的问题?
如果仔细深入的想这些问题,会让人不寒而栗。这个电影反映出的问题并不是个例,而是一种现象,一种体制。请问,世间多少人里边才能出一个达芬奇、一个爱因斯坦或者一个爱迪生呢?一千,一万,十万还是更多?你能够想象在这些患有阅读障碍症的伟人的背后又有多少被埋没的孩子吗?
这是一部严肃题材的电影,可是导演却没有一味夸大这种社会的悲哀,而是在凸显问题的同时尽量舒缓而温馨的方式来展现,我想他的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慈悲。正如电影中表达的一样,再望子成龙的家长,当看到差点被自我逼疯的孩子又获得新生时,也会自责与悔恨,甚至痛哭流涕;再严格且追求业绩的教师,当看到平时死气沉沉的学生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时,也会勾起自我的回忆,甚至发现真我。到最终,你会发现,地球上的星星,指的不仅仅是被埋没天赋的孩子,也是如伯乐般发现并拯救孩子的教师,是悔过自新重新认识自我的家长,是拨开迷雾重拾真我的所有人。
总之,这是一部以欢乐结尾的电影,那么我也衷心的期望所有人都能拨开迷雾,重拾真我,你会发现,原先自我以往也是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