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间》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房间》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房间》观后感1人们总是相信社会中的某些行为规范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文明,这些规范的确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但当我们用所谓的文明过度修饰自己,过度要求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束缚,因为感受一切的从来都是我们的内心。
去看《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因为我很喜欢看英国18、19世纪那种绅士和和淑女的情感历程,说白了本人就是喜欢看那种欲言又止,矜持含蓄的情感戏。汉尼小姐是一位受传统教育的淑女,不同的是家庭原因使得她行为符合准则却并不古板,不会出格但却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而埃莫森先生则是一个“新奇的事物”,他的行为虽不是粗鲁无礼,但是直接简单,毫不掩饰,这绝对在当时压抑拘束的英国社会里算是异类。一个热情,热爱生活的父亲总会有一个敢爱敢恨的儿子,性格秉性终究是源于家庭。埃莫森先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绅士,老埃莫森也对汉尼小姐说了,我的孩子很有脑子,但是太糊涂了,愿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他。这样的一个男人放在现在真是俏皮、可爱、惹人怜,但在当时估计就有耍流氓的嫌疑了。
女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生活浪漫、富有情趣,就像到一个风景如画的城市旅游,一定要住在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样。男人则不一样,男人的风景在男人心中,男人貌似并不像女人一样在意这些生活上的小情趣,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男人更容易跟随自己的心。或者说因为男人善于跟从自己的心所以忽略那些细节,而女人会被更多的条框所限制,更容易身不由己,而乐于把注意力放在这些小情趣上。无论如何,男女行为的准则是不一样的,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男女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很多时候男人对事情的发生要付更多责任,而女人则要为事情承担更多后果,这确实不公平。
意大利,窗外引入眼帘的就是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一个充满浪漫与自由的国度,像汉尼小姐说的,意大利人热情友好同时又这么暴力,这不让人觉得新奇么?这儿的人们性情张扬,感情丰富直白,在这里,不用管那些繁文缛节,不能让那些腐朽的东西辜负了美景。埃莫森确实是这么做的,即使不在意大利,他也知道什么叫听从自己的心。汉尼小姐渴望摆脱束缚,而教条让她抗拒这么做,但即使如此她依旧陶醉于麦浪里的那一个吻。说实话,真的很喜欢男女主角麦浪里的那一吻,这绝对是整部电影的高潮了,没有台词但他们的反应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他们内心中的一切想法。汉尼佯装生气,似乎是想把埃莫森推开,可她却并没有使出力气,就好像整个动作只是表示矜持的条件反射,心里却是渴望的。而汉尼小姐的表姐夏洛特,一个保守的老姑娘,在他们二人的情感中一惊一乍的,确实帮了不少倒忙,有情人差一点就无缘了。
想爱那就去爱, 如此简单纯真的道理却成为埃莫森先生追求汉尼小姐的阻碍。埃莫森先生信奉的理念被视为鲁莽、不合礼仪,这确实是对表现真实的一种嘲讽,反而给了虚伪迂腐、保守古板的西索先生可趁之机。西索与汉尼小姐的吻更像是在走一个过场,为了亲吻而亲吻,“我貌似还没有吻过你,我可以吻你么?”西索确实不知道如何与一个女人建立亲密关系,不领风气,毫无乐趣,有时甚至是可笑的,尤其是在他遇到尴尬却又表现的一本正经的时候,但他确实条件优越,门当户对。但没有情感的婚姻是否会长久呢,这就见仁见智了。
景色有多美全在于看的人的心境,而爱何尝不是一样,一个人对你有多好真的意味着一个人就有多爱你么,“他只不过把你当成一副画,一个首饰盒,一个炫耀的物品,他不想让你去思考,他不希望你真实地存在,他不爱你,但是我爱你,我想让你有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即使是当我拥你在怀的时候。”当埃莫森说出这些话的时候,不禁让人感到唏嘘,一个被他人视为鲁莽的人却爱得比任何人都要深沉,比任何人都懂得什么是爱。人们总是想爱上一个完美的人,让与自己相伴的人顺从自己的心意,而却很少想过让自己的爱变得完美。
直到后来与西索婚事的取消,汉尼小姐似乎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心里的一份情感早已根深蒂固。人们渴望这样的感情,两颗心的互相吸引,有碰撞和冲动,当情感生活需要理性思考那它就不具魅力了。而夏洛特当她看到埃莫森苦苦哀求汉尼而流下自责的眼泪,让我觉得她其实是个善良纯真的人,她自己内心似乎对真挚美好的感情也有一种渴望,当看到因为自己的过失而无法在一块儿的两个年轻人,内心由衷感到愧疚,以至于她后来对老埃莫森说了一席话,才让二人有了在一起的机会。汉尼最后泪水中的幸福便不言而喻了。
佛罗伦萨,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他们在窗台上拥吻着,只有他们自己。
《房间》观后感2从来没有一出电影能让我如此紧张,JACK从OLD NICK车上跳下蹒跚前进,撞倒路人,被OLD NICK抱起,然后被丢弃等一系列动作,直到我知道JACK已经安全了,我紧张的心情也没有平复下来,还清晰感受到扑通扑通的心跳,最要命的是我的手抖个不停!!~虽然我明知道电影的走向是母子两逃出生天,也得到了新的生活,但仍然被带入到电影所制造的情绪里,可能上次以为彤被拐走的经历真的吓得我不轻!
我不知道如何评论一出优秀的电影,毕竟我不是影评人,但作为一名母亲,我真的感受了孩子的确能改变一切。当年JOEY被骗拐失踪了,父母不堪悲伤,离婚了,各自拥有自己的生活。这些案例在中国也不少,那些不善表达情感,将所有关注、情感都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尤是。反之,JACK的出生就为JOEY带来活下去的希望,为了保护孩子,虽然资源紧缺还要每天面对变态,但仍保持规律又平静的生活,单调中也有色彩,鸡蛋壳做出的串串蛇,纸筒做出的迷宫,一个盆栽、一个汤匙、一张椅子都是孩子的朋友,每天早起都跟它们打招呼,甚至还深信罪孽深重的OLD NICK是一位神奇的魔法师,能为生活变出一切,可见,这位母亲为保持孩子的童真与乐观真的做了不少。
很多场景都从孩子的视角来呈现,货车逃脱、医院奇观、面对陌生的亲人等等,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情景一下子就将观众带到孩子的感观里去!尽管已经来到新生活新世界有37小时了,但仍然只愿意与妈妈交流,对于外婆的问题,还是要通过妈妈这个传声筒。处处有细节。明明前半部分平静但并不压抑的情节,反而老是引我落泪,因为感同身受,我理解为了保护孩子而委屈求存的母亲,我感叹狭小空间成长仍然善解人意又天真可爱的孩子。在与外婆做纸杯蛋糕时,外婆感叹又疑惑JACK在狭小的房间仍能把事情做得如此好,JACK的回答又令我落泪了,他说房间并不小,反而是无穷无边,这正正是反映了他拥有富足的母爱。直到他离开这么长时间,仍然会怀念这个房间,电影最后,他还是决定要回去看一下。看过外面的世界后才发现原来的房间真的很小很小,因为没有门,所以不叫房间,JOEY一时间理解不了,我明白他的表达,从出生到5岁一直生活的环境,没有窗,没有 ……此处隐藏1820个字……们想回故乡看看的情感是一样的,他的这种反应正说明他的心智发展是正常的。但在回到“房间”后,显然杰克开始体会到自由的重要了。他感觉到“房间”缩小了,不想再将房间的门关上了。从杰克对房间态度的转变,说明他感受到了“自由”的好处,即使对“房间”内的每一物件都充满感情,但他也不会放弃外部自由世界的好。虽然是个小孩子的故事,但它反映了人性特征是普遍性的,而且它为我们思考自由的某些问题提供了实验性的一手资料。由此,我们终于明白:在当今世界,为什么某些国家的统治者那么害怕人民了解自由,那么害怕自由世界的东西在国内传播了,因为关起门来他可称老大,一旦开了门他就屁都不是。至此,大家可能也相信本片的政治隐喻了吧,它分明就是在告诫某些有志传播自由理念的人该如何正确传播自由了。
自由并不是一种最迫切的人性需要。显然,本片并不止于让人们了解自由的重要性,它还想告诉我们,自由从不是人性中最迫切的需要。这点从影片所展示的“自由vs.母爱”这段情节中可以看出。乔伊接受访谈,节目主持人问她,在杰克出生后,她有没有想过要将杰克送走,这样杰克就“自由”了。可以想见,在极为崇尚自由的美国人眼里,自由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没有自由也就没有了一切,没有了自由,小杰克就不可能“拥有童年”。虽然,乔伊回答“但是他有我啊”,她的意思是对于孩子来说,母爱比自由更重要,但对于主持人接下来的追问,“但那样是对他最有益的吗?”却让乔伊感到痛苦,甚至可以肯定这个刺激是她试图自杀的主要原因。在这个崇尚自由的国度,代表大多数想法的主持人的问话其实是一种谴责:虽然谁也不否认母爱的重要,但一个不为孩子自由着想的母亲是自私的。显然,大众认为“自由比母爱更重要!”,而她想自杀也证明了她多少也认可这一点。乔伊与公众之争,孰是孰非,其实我们局外人也不好下判断,但若考虑到当事人杰克返回自由世界后的行为,我们似乎能站到乔伊这一边。比如杰克很快适应了这个自由世界,他甚至说自己5岁以后对什么都知道了,说明他“可塑性未受影响”;外婆给他绞头发洗头,他知道感恩,说明他的情感发展非常正常;小朋友找他玩,他很快能玩得起来,说明他交往没有障碍。重要的是,当母亲自杀未遂后跟他道歉说“我不是个好妈妈”时,他回答:“但你是妈啊!”,这似乎可以说明,对于孩子来讲,母爱远比自由更重要;而且,自由的观念是外塑的,除开这点,人性一定更倾向于“爱”的。
《房间》观后感4期待很久的一部片子《房间》,好不容易找到片源。一遍看完又立马看了第二遍。
《房间》该片改编自爱玛·多诺霍的同名原著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被邻居所骗,之后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七年之久的故事,由兰纳德·阿伯拉罕森执导,布丽·拉尔森、雅各布·特瑞布雷、威廉姆·H·梅西等主演的剧情片。
前半段剧情丰富,引人入胜,特别是Jake装死逃离囚禁的那一段,真是扣人心弦,不禁为他捏了把汗,生怕他在跳下车前被发现,又害怕他跳下车找不到人。后半段,展示的是逃离囚禁的母子俩如何面对全新的生活。这部分很多人都觉得力度不够,剧情有点乱七八糟。我第一遍看也这么认为,但第二遍梳理一番后,觉得电影对母子俩的心理刻画真的很到位,两人的心理变化差异更值得深思。
首先,我们要明白,离开那间小棚屋对于两个人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对于母亲来讲,这是一次逃脱,逃脱长达七年的痛苦囚禁,重新回到她原本生活的那个世界里。而对于Jack来讲,这是一次新世界的冒险,是惊险刺激的发现。在他单纯的世界观里,房间外面,天窗上面是电视的世界,电视的世界上面是天堂。他离开房间,只不过是去往那个他从未看见过,却无数次憧憬过的更高层次的世界。
正因为有着这种差异,所以两人在面对新生活的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在逃脱之初,Jack面对着全新的事物,虽然有着恐惧和疑惑,但更多的是惊喜,他要做的只是逐渐熟悉新事物,接受新事物,适应这个更好的世界。而对于joy,这个世界不是单纯的更好,她要承受的远比孩童眼中的新事物复杂的多,那是生活的改变,人生的崩塌。承受这种改变远比处于可塑阶段的小孩子适应新事物困难的多。
在她被囚禁在小棚屋里的时候,那个世界只有她和儿子两个人,Jack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力量来源,她的整个身心都被母爱占据着,孩子是她的一切,她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孩子。在这种母爱的激发下,她成为了一个坚强而称职的母亲,努力维护着孩子天真无邪的心灵。可是当她离开了囚禁,回到了那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世界里时,她要面对的不再只有她的孩子了,她的注意力不得不转到自己的人生上,她的欲望也因此变得比逃出那个小棚屋复杂的多。
在医院里,Joy拒绝了医生留院评估的建议。她说她真的很想回家。但这里的"回家"其实包含着远比回家多得多的期望。她不仅是想回到那个父亲母亲的家庭,其实还想回到自己原来十七岁时的生活,青春浪漫,无忧无虑,接受父母的爱。她在医院里与父母重逢之时,在感受着重回这个世界的欣喜之余,她的潜意识里产生了这种欲望。她只不过是走进一间房间,在里面呆了很久又走出来。恍若隔世但又没有真切感受到那种改变。
可是她的这种欲望注定得不到实现,当她回到家后,一切都不对劲了。她再也回不到那个可以在吊床上吃冰淇淋的家了,她的父母离婚了,住在了不同的地方。她翻出学生时代的照片,才意识到自己偏离了正常的人生轨迹有多远,自己的命运多么的不堪,她从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变成了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而原来的朋友过着她们原来的生活,什么事都没发生似的。
在小棚屋里,她对世界的所有信念都依托于Jack而存在。而当那扇门被打开后,房间不再是房间,她原来对于世界的信念也不复存在。在现实和旁人的映照下,她强烈的意识到她的人生被毁了,她的世界扭曲崩塌了。她要求父亲正视Jack,其实是要父亲正视自己,接受自己。她与母亲争吵,接受采访,其实都是在寻求内心悲愤情绪的突破口,期望得到关注与安慰。
正如Jack从孩子视角所看到的"妈急着要冲上天堂去,但她把我忘了,所以外星人们又把她扔下来。"
她陷入了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困境中,自己的人生被毁了这种意识完全占据了她的内心。她忘记了自己还有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职责,她忘记了Jack还可以成为她的希望。所以,在那么漫长的囚禁过程里,为了Jack,她能够获得生存下去的力量。可是当她脱离了囚禁,她却忍心舍弃Jack选择自杀。
从十七岁一跃变成二十四岁,从青春少女变成一个母亲,这之间只经历了一间房间。这种人生的残酷是难以想象的。某种程度上,Joy其实还只有十七岁。在真实的世界面前,她被打回原形。
而最后能够拯救Joy的也只有Jack。正如他在房间里给她活下去的力量一样,他还要在真实世界里把她救出来。他在电话里用强硬的语气要她回到自己的身边,他把他的头发寄给母亲。当Joy说她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时,他告诉Joy:可是你是妈啊。Jack带着他的母亲一起回到那个房间,要求母亲和他一样向房间里的一切告别。
Jack做的这一切,都让Joy不再逃避,重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职责,Jack又成为她的希望与力量。她终于能够面对现实,接受这被彻底改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