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亲爱的安德烈》救赎了那些年我的错。
龙应台是我一向比较喜欢的作家之一。她用平凡朴实的笔风为我阐述属于她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她用饱含悲凉的笔调为我描绘出目送的画面;她用纪实严谨的态度来评价过去和未来。她曾说:“所谓子女,不过就你目送着他们离开的身影仅此而已”。一句话道尽天下父母心,因为我未为人父母,可能不能体会《目送》的境界,但《亲爱的安德烈》却深深撼动了我的心。
《亲爱的安德烈》讲述的是母亲与分别十余年的儿子之间的对话,通过信件的方式表达出来,全书由短十余篇信件组成,却蕴意深刻。尖锐地反射出了当代新青年和父母们之间的矛盾。因为安德烈身受异国文化教育,从而致使这种矛盾的深化突出。
信件中母子二人探讨了有关世界文化、中外差异、香港文化、对于不同事物的看法,尽管龙应台自述“这本书原意只是为了了解我的儿子而已”的单纯念头,但确实迎合了不少父母和子女的困惑。龙应台在自我简介栏中所写职业为母亲,所述经历是“在担任母亲这一职位中,一直表现不良,至今仍未毕业。”很难想象一个红透半边天的作家也会如此中肯地评价自己的定位,或许她真的只是想当好一个母亲而已。
书,是初二买的。当时的我年少轻狂,意气风发,自以为不可一世,感性地评定生活中的一切,一点点不顺心的事都可能碰触我的雷点,是一个叛逆期中的孩子。对于这样一个迷途的孩子,我不断与父母争吵,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直至拜读了这本书,她很好地把我拉出了泥泞的沼泽。
当我读到龙应台回忆儿时在渔村里破烂不堪的生活情境时,她的那些叙写无疑让我震惊;当我读到龙应台所推崇的极简穿衣风格时,我不禁想起我的母亲似乎也有此习性;当我读到龙应台的十八岁那一年甚至无法观看到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迈出人类历史上空白的一步时,我又想起母亲的儿时是否也活在如此单调的世界里,视野狭隘的只能看见周边事物,甚至于不知道这件人类史上的壮举。
阅读这本书,我了解了许多我所不清楚的父母的儿时,给我带来巨大的震惊的同时,也磨合了我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以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在茶余饭后问起父母的儿时。起初,母亲还有些许的诧异,但是,尔后她又很耐心地为我描绘70~80年代的中国,我震惊,我在反思……
反思当我吃着KFC早餐时,父母儿时所啃的干巴巴馒头、稀薄的粥又是什么滋味;反思当我追逐名牌潮流时,父母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艰难度日的情形;反思我在盲目地厌恶学习时,父母又是把接受教育看成是多么美好的事……
沟通是消除隔阂的最好方法。我说我想完成母亲未完成的大学梦,我说我想为只身投入社会的父亲撑起一片天。我的父母也曾如此艰辛过,而我今日所抱怨的苦痛又岂非太过小儿科?
龙应台在回复读者的信中这样说“小草有小草的活法,大树有大树的活法,小草也会绽放出不一样的色彩”。“每个人在人生的跑道上都有着不同的目标,有的人是50米冲刺,也有的人是1000米长跑,还有的人也许是沿途观赏风景散步的人。”
给河马刷牙,不可能的事。讲述了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对待艺术品,或是人为制造的工艺品的不同看法。龙应台赋以史实配型,战后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分开的一国之民,却在交界处的中央广场上树起李小龙的金像,这正说明他们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理念,崇尚正义的力量。而这种在于龙应台眼中的工艺品被赋予人文便俨然成为神圣的艺术品,安德烈也终在龙应台的教导下,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龙应台以七分认真,二分幽默,一分审视的笔调,安德烈以三分认真,七分玩性的笔调所创之书,当真为千万家庭带来了一盏明灯。尽管与初衷有些许不同,但结果还是很好的。
我很感谢《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将我从歧途引向正道,救赎了那些年我的错。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2花了三天晚上,我陆陆续续地看完了《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我不敢看快了,即使这本书对只是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来往信函的收录。这本书里的信件所谈内容设计了很多方面,如衰老,死亡,流行艺术,价值取向等等,有许多是我现在这个年纪所不能了解和体会的,但也有我所能领会的——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去了解彼此,撇开那些深奥的东西,还有母子间的爱与坦诚。
从开头的两篇文章,《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连接的“份”》都可以看出,无论是四五十岁的龙应台,还是她那二十多岁的儿子安德烈,他们都在感叹时光飞逝,并表示了他们都想重新认识对方。安德烈,MM,每一封信的来往都是两个世界的交汇。相差三十多岁的两个人,都在努力地融入对方,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再去重新认识一遍我的父母呢?
龙应台试着忘记那个原来的安德烈——“那个让我拥抱,让我亲吻,让我牵手,让我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而是直面十八岁的安德烈——“脸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而我,想试着用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孩子的目光,来重新审视我的父母。
那么爸爸就不是所谓的“严父”。他很少沉下脸来,他也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一直都是沉着脸,那只能说他可能是网上所说的“面瘫”。爸爸其实很喜欢在网上看职业游戏选手的比赛,但我总是看不懂那些花花绿绿的游戏界面,也看不懂那些长得奇形怪状的东西跑来跑去有什么战术可言,但爸爸总是看得不亦乐乎;爸爸也在网上看时事和新闻,但除了什么怪事奇事,我对那些密密麻麻的字很少感兴趣。当然,我和爸爸也有谈论的东西——我们可以在饭桌上,由一碗竹笋鸡联想到《红楼梦》,爸爸就会开始讲述“红学”是什么东西;也可以在看电视时就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背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我其实不喜欢作文书里的“慈父”,“严父”,那些都太虚幻了。我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生气了就吵,满意了就夸,会笑会哭,就如安德烈和龙应台一般,每一句都发自肺腑,每一句都掏心挖肺的真实,不对就是不对,厌恶就是厌恶。
如果真实,那么妈妈也就不是会半夜起来特意到你房间给你盖被子的母亲,她会在我生病不舒服时关心我,但不会跑来盖被子,除非我发烧。我的父母一律认为我已经不小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且妈妈很新潮,微博,微信,YY(标志为一只可爱小浣熊的语音软件),眼下最流行的游戏……全都可以在她的手机上找到。爸爸一直说我和我妈是十足的“手机控”,那么我和我妈妈的聊天内容自然要丰富一些。妈妈在微博上看到有趣的事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然后两人一起捧腹大笑;我们俩也会在一天晚上走在街上,两旁的行道树投下朦胧的剪影,路灯洒下一团昏黄的光,边谈着今晚某某频道的歌会,一边慢慢走回家;也会在逛书店时,看见《飘》妈妈就想起斯佳丽,再想起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和她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名著之一《基督山伯爵》。总之看我和我妈的相处方式,就像看一对姐妹,聊游戏,聊好歌,聊小说,有时也会 ……此处隐藏13527个字……的层次: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护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对于长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权利参与他的生活,或者帮他做出决定呢?
关于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龙应台的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当安德烈对妈妈说,他也许会很平庸时,龙应台这样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你快乐的核心元素呢?是的,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除了对工作的看法,龙应台对朋友关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拦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以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慨友情的难得,殊不知,是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谊。
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具有一种温情,因为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去书写,但,即使是和十八岁的儿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间播撒下思考。亲爱的朋友们,在读艰涩的字之余,在繁忙走亲访友的间隙里,不妨,也拿起这本书,放松一下,看龙应台到底在怎么说。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4《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15读了《亲爱的安德烈》36封家书信后,书中母亲龙应台带着怀疑的态度,安德烈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我们这些做父母有一种难以说出口的压抑?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感触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书中的安德烈在生活中充满了乐趣,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早早起床,然后匆匆忙忙吃个早饭去学校上学,晚上回家开始忙碌各门功课,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那么的重要:其中最令我感动的29封信《第二颗眼泪》,内容是中年父母企盼他们的儿女,哪怕是一点点,能了解自己。当少年儿女知道父母被什么样的电影感动,为什么样的老歌着迷时,两代之间可能又多了一点点体贴和容忍。还没机场,中年的父母已经情不自禁哼起那熟悉的曲子,暮起的那一刻,他们又异常的安静,少年们古怪地回头,好像第一次发现:原来父母也曾经年少过。
哈贝马斯的老师,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经说,Kitsch就是紧紧抓住一个假的感觉,把真的感觉稀释掉。昆德拉的说法更绝:Kitsch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尤其棒!
我喜欢看孩子在草地上奔跑,散起的发丝在阳光里一亮一亮。简直就是Kitsch的化身了,还好昆德拉说,那第一颗眼泪不是,第二颗才是Kitsch。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无私的母亲,正在努力与孩子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在我看来,龙应台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坦诚地面对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走进孩子的生活、心灵和世界,为孩子的成长减少一分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