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

时间:2023-04-08 04:44:37
《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11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11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觉醒年代》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觉醒年代》观后感1

让“三分之一”注入党的事业强大活力

“80后、90后”党员已超过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的这一结果,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生机和永葆青春的活力,党的肌体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党员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党的生力军持续壮大发展,党的事业永远朝气蓬勃。

100年前,一批有志青年汇集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也是一次年轻人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最年长的不过45岁,最年轻的只有19岁,平均年龄只有28岁,此后改变整个中国面貌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就是由这样一些年轻人成立起来的。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青春的政党。正如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所言,是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从那时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中,总是集合了了一批又一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献出生命的20xx多万烈士中,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刘胡兰、董存瑞……无数年轻人为伟大事业献出青春和生命。正是无数优秀青年暗夜中的孜孜以求、探索中的前赴后继、前行中的不离不弃,才让我们党走过100年风雨历程,仍然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拥有青春的激情与魅力,让一个从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发展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从嘉兴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发展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党担负着千秋大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为之奋斗。100年来,无论是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还是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无论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期,还是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广大青年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党和人民事业必胜的信心,一颗红心向党,成为先锋队的一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以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怀、奉献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为党旗增光、让党徽闪光,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党的事业生生不息、滚滚向前,需要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汇集在党旗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敢地肩负起历史使命,无私奉献、奋发有为,踊跃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谱写壮丽的奋斗之歌。

《觉醒年代》观后感2

顾名思义,《觉醒年代》讲述的是中国觉醒年代时,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历程。它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到来,它更是为了让今天的中国人,让当代的青年人回顾党史,不忘初心。

第一集,袁世凯对外卖国,为了当上皇帝,他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签订了日方“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打算复辟帝制。但是他的复辟行经不得人心,爱国青年共同奋起,一片倒袁爱国的声音纷纷涌现。一系列故事便由此展开,《青年杂志》问世,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

纵观前九集,其中可以触动心扉的,当属蔡元培初到北大的就职演说。

当时,蔡元培接受了大总统黎元洪的任命状,正式出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总的来说,在当时,北大是一所腐败,封建的所谓“大学”。学生们都是富家子弟,大多数人都是一心想当官发财而来此求学,而蔡元培的到来,无疑是犹如一束阳光,照亮了北大黑暗的局面。

在一片掌声欢呼中,蔡元培缓缓走上演说台,他往台下望了望竟作文然也恭敬地向前迈出一步,鞠躬还礼,在此,他与北大的一众师生约法三章:

“予今长斯校,请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砺德行……

三曰敬爱师友……”

这场著名的演说,简短却不简单。它使北大完成了脱胎换骨,乌云尽散,晓雾将歇,北大已经不是昔日里那个陈腐的“京师大学堂”了,北大,俨然已经成为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还记得演说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冶游,考试来了,才去翻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唯争分数之多寡,考试结束,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潦草塞责……”

这不正是我的生活现状吗?平日里不务正业,上课时不专心听讲,下课后去操场上无所事事,聊天闲逛。想着离考试还远,应当及时行乐,多快活几天,等快考试了,才嚷嚷着要“考前突击”,临时抱抱佛脚,匆匆翻几页书,考试来了,手忙脚乱地复习一晚,结果成绩往往不尽如人意。放假了,又恢复成往日游手好闲的状态,之前背过的寥几页书,也都忘得一干二净,这可真是“光阴虚度,学问毫无”呀。

蔡公的这一席话,真可谓是如雷贯耳,激荡人心,这番话真真正正地激励了当时的广大青年。哪怕是我现在读着这些句段,心里都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

现在的我们,还能够在学校中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现在的我们,还能够有老师和父母督促来学习。学习自然也很辛苦,学习当然也更快乐。趁现在为时不晚,请努力学习吧,切莫耽务了自己,再去耽误他人啊。

希望在数十年后,蔡元培的话依然能伴我左右。

《觉醒年代》观后感3

“我只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题记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这荡气回肠的歌词不禁让我联想到我最近在看的《觉醒年代》这部剧。这部剧从开播到现在,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好评,这背后的一切不仅是由于剧中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实际情况,更是由于剧中充分展示了那群青年即使生逢乱世,即使命运如蝼蚁,仍然心向光明,向上走的精神面貌。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那个时代,那些青年人,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偏偏就是这些人拿起了手中的笔一点一滴拯救国人迂腐的落后思想,一笔一画描绘祖国的宏伟蓝图,为那个久病难治的中国寻求一点的出路。

在剧中,被捕学生不畏强权,勇敢伸出自己的拳头向这个社会的不公不义据理抗争;李大钊先生扎根群众,表现出鲜明的革命性;陈独秀一生不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陈延年、陈乔年烈士赴法勤工俭学,宁死不跪;蔡元培先生置身北大,雪中三请陈独秀,扛着巨大压力支 ……此处隐藏5167个字……史,那段峥嵘岁月,讲述她从何而来,又为何而来?

查找《觉醒年代》相关背景资料时,网页上各种声音众说纷纭,有说其演的不好,有说不符合历史的,这些都仅是表层的。我想说的是如果你仅看一眼就这般评议它未免也太过跟风了吧,经典就是经典,毋庸置疑,在我看来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们全国上上下下的人都细细揣摩的影片。

《觉醒年代》剧如其名,讲述的是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到中国红船革命之间近十年的历史,短短十年,唤起了中国这沉睡了数百年的巨龙。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胡适,蔡公,鲁迅等人成为这期间中国人思想之启蒙,他们共同经营着新青年杂志社,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他们是光,照耀着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会终于觉醒了。

看剧的过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细节所打动,李大钊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讲话,“逆历史潮流者必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一群日本留学生中斩钉截铁的他似乎象征着中国的意志。还有一幕尤为感人,陈独秀的长子陈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谋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褴褛的他和弟弟却要看人眼色,饱受折磨,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着两三大袋粮食没站稳,倒了下来,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鲜红的血印折射出当时社会之腐败,处处充满酸臭味的吃人社会,平民老百姓过得连牲畜也不如,延年和乔年啃着发了霉的干窝窝头,身为哥哥的延年尽管生在黑暗中,却一心向阳,碗中的'一只小蚂蚁也要将它放归自然,这要是放现在,蚂蚁早被人们碾死了。

剧中无声胜有声的细节片段太多了,数都数不过来,但从这些英雄的革命先驱身上,我们都不难发现,它们爱才爱国,不畏惧牺牲,心系革命,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是中国14亿人共同的偶像。

这部剧中涉及众多,革命社会底层的婚姻,友情等众多领域来自那个封建时期的韵味,只有细细揣摩才能悟出来,那时似乎每个人不论底层人士还是学术人士,都会有一场无奈的婚姻。

伴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影片即将落幕,我想说的是,影片会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历史永远都不会落幕。

中国之觉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牺牲,是信念的坚守。

谨以此片献给那些革命先驱者们,历史永存,国家腾飞,都源于你们的坚守。

《觉醒年代》观后感10

近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震撼开播。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该剧由张永新执导、龙平平编剧、于和伟、张桐、侯京健、张晚意等联合主演。以史为据、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呈现历史真实,传递爱国情怀,重温党的初心。首播后反响热烈收视率不断攀升,特别是张晚意饰演的陈延年一角,颇受观众喜爱好评不断,新生代演员抗领大旗,颜值演技双双在线。

电视剧《觉醒年代》首次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真实地再现了一百年前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峥嵘岁月。其中,张晚意饰演的陈延年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党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于和伟饰)的长子,曾为中国解放革命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该剧的导演张永新在采访中也表示:“张晚意成功塑造出了陈延年这种后生可畏的气质和气势,本身陈延年在剧中的戏份吃重,而张晚意又是年轻演员,但他的戏很稳,可塑性也很强,角色最后呈现出来的状态,与人物十分契合”。

对于陈延年一角的塑造,在很多细节上足以印证了张晚意的用心程度,首先是人物的台词方面,少壮有志铿锵有力,一字一句均完美表现出了角色不同于常人的胸怀与筋骨。其次是人物内心戏份的演绎,因与父亲聚少离多而产生的生疏感和敬畏心拿捏的恰到好处,真实还原了人物内心渴望新知识新眼界却又碍于父子关系的这种矛盾心理。最后是张晚意对于人物小细节的添加,在拾金不昧的那场戏中,陈延年与弟弟在原地等候失主,碰到醉酒的外国人前来打招呼,陈延年第一反应是用手将弟弟护在身后,担当与勇气尽显,也因此而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网友评价张晚意“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靠实力”。从《林海雪原》到《莫斯科行动》,再从《共产党人刘少奇》到如今热播的《觉醒年代》,张晚意在荧屏塑造了多个正义、正直、意气风发的正面角色,均取得了不俗口碑。先天的外型优势加之细腻的演技功底,令观众和粉丝对他的影视作品抱有一定的期待,且每一次均能递交高分答卷。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张晚意的另一部作品《风起霓裳》正在湖南卫视金鹰剧场热播中,此次他所饰演的“曹王”倾心权势、野心勃勃,在亦正亦邪间无缝切换。结合他今年的另一部待播剧《乔家的儿女》,可谓是开年霸屏未来可期。

《觉醒年代》观后感11

最近学校组织观看《觉醒年代》,让人感慨万分,特别是一些文人,比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陈独秀等等。《觉醒年代》无疑是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其盛大的“历史盛宴”,清晰勾勒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展现出了那个时代文人们不畏牺牲,追求真理,令人欣佩不已!

这部剧主要叙述了李大钊、陈独秀和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别以及周恩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和赵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的故事。

张桐扮演李大钊,于和伟扮演仲甫,候京健扮演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这强大的演员阵容,又给这部剧增加了看点!

仲甫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两个年轻人的演技超好,他们热情奔放,又嫉恶如仇;他们善良忠实,又坚持原则……而在父亲面前,又成了一个让老父亲放不下心的孩子。

《觉醒年代》中堪称一代国士的蔡元培,北京大学的校长位子非他莫属。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就是因为有那些大师们的存在,比如:文学巨匠——鲁迅;《新青年》的创始人——陈独秀;还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钊;还有后来的胡适、刘半农、辜鸿铭、梁漱溟等学术权威性人才。

看《觉醒年代》就像在读历史,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剧中大多人一出场便让人肃然起敬,他们让观众看起来有故事,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怀,有教育。每一人都了不起,忠于人民,热爱国家,追求真理。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缔造者,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急先锋!

虽然有人认为剧中人物不尽然是光彩照人传播正能量的英雄人物,也有投鼠忌器的“小人”,剧中的辜鸿铭就让人讨厌至极,但在我看来,也不尽然,因为辜鸿铭这个人是“老古董”级大师,他精通九国语言,学惯中西,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奇才,号称清末之怪杰,说实话,论讲洋文,论学术上的造谐,当时都没几个人比得上他辜鸿铭的。但是他还是走错了一步,襄助张勋复辟,好在他让北大师生有幸看到他的对“中国人的精神”的演讲。他留着长辫子,在学生们看来,他封建,保守,迂腐,但在他自己眼里,留长辫子是爱国。而在当时,很多从外国归来的思想家又大力推崇国外的各种制度,免不了会有部分人失去对中国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当然,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人皆是如此。

这部剧满屏的正能量,一点一滴皆是历史,我认为剧中的很多题材都可以纳入学生的教材里,好的作品就应该流芳百世,让后辈们知道,有多少人用当初的前仆后继,才换来一个新的中国。

《《觉醒年代》观后感精选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