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不笨观后感

时间:2025-07-15 19:41:08
小孩不笨观后感9篇

小孩不笨观后感9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孩不笨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孩不笨观后感1

亲情总是我们无法割舍的羁绊,也是我们最易忽略的情感。而在与之相处之时我们彼此或许都不是那么融洽,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争吵。首先我想在思想上我们就有很多分歧,有些父母认为对于我们好的我们往往却不觉如此。看过小孩不笨之后,我觉得那些小孩又何尝不是我的缩影呢?当记忆之门打开,往事尽在眼前浮现。

从小我就是一个叛逆的小孩,我总是不被大人们喜爱,那时总是在妈妈的藤条与吼骂之下长大,但那时只要妈妈要打我,我就跑,要是骂我就骂回去,就像小孩不笨中的成才一样。记忆中最深的一次是有次在家看电视,妈妈回来把我打了一顿,然后我一生气躲在奶奶家的柴房里不出来,到中午时他们才发现我不见了,然后从村头一直找到村尾,我只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当呼声渐行渐远,我又悄悄的溜回家里,跑到家里的天台上坐着,时间就这样慢慢过去,等到他们回到家再跑到天台上时看我满脸通红,而他们也已是汗流加倍,爸爸很生气的打了我,那还是他第一次对我动手,无论妈妈和奶奶多么不喜欢我,我一直都是他最骄傲的女儿,可他却打了我,我哭了,不知道是因为被打还是因为愧疚。然后因中暑而晕倒了,自然没有看见他们气愤的背后那颗担忧的心。之后虽然还是会被骂被打,但终不会为此而上演离家出走的戏码。

等到上初中时,有次一家人一起去外婆家拜年,路上看见二姨家的弟弟妹妹,爸爸说我比较大,于是让我下车,载着二姨家的弟弟然后走了,让我和妹妹们一起走,我们家离外婆家很远,所以我上初中了但对于外婆家的路依旧记得不清楚,同时我跟她们交流也不多,她们要等二姨过来然后一起,我向来不是一个愿意等待的人,再加上认为爸爸不要我带别人家的孩子走了的幼稚想法的产生,一气之下说你们等我先过去,结果很不幸,我迷路了,最后原路返回等待他们的寻找,事实也是如此,他们分散在畈上一路找寻着我,而我虽然迷路但年少的我似乎并不害怕,就在那无聊的等待着他们的身影出现,最后被小姨夫给领回去了,回去之后他们笑着讨论的是如何把我找到的,在哪把我找到的,至于我为啥要先走,我不开心的表情,迷路会不会害怕,怎么连路都能走错等等就自然无人去问津了,我倒也乐得不必为这么大还迷路而难为情了。只是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只要我一个人要去稍微远些的地方他们总是不让,要是真去了并安全到达时他们就会投以赞赏的眼光。

等到上高中到现在妈妈的藤条已被折断,谩骂也不再出现,转而出现的是不住地唠叨和叮嘱。而那些被视作可笑幼稚的行为亦不再出现,替代的是那些个我知道了,你放心,你不用担心,我又不是小孩子等等的话语。随着时间渐行渐远,思想及行为也开始趋于成熟,也慢慢开始了解他们的心情,试着去和他们交流,虽然我们之间还是有很多意见分歧,但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去维持我们的爱。而我现在也无论在干些什么总会每天坚持打个电话回去汇报一下自己的生活,虽然只是一些平日里的琐事但我知道妈妈都很想听很想知道其中每一个细节,而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不厌其烦的去一一为她诉说吧。

每个家庭都有他自己独有的教育方式,或许不一定会被我们所接受,但我相信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是不爱自己的父母的,只是在这种最亲最近的关系中,我们反而忘记了如何去表达我们的感受,如何去交流我们的情感,如何诉说我们对彼此的重要。但无论如何只有坚信这份爱依然存在永不湮灭,那么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中就不会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即使会也总能找到回去的路,不会使得自己弥足深陷。

家对于我们来说永远说是一本深奥又不可不读的书,从我们呱呱坠地之时,我们就开始在品读之了,然后慢慢长大,成为别人父母,说着父母曾对我们说过的话语,最后变成爷爷奶奶,这样周而复始,在家这个我们一生不能丢弃的书中反复品读,相互关心与体谅就是这部书灵魂之处。而沟通则是我们在翻阅之时所不可或缺的字典,只有通过沟通我们才能更好的品味到它的灵魂,达到彼此心灵交汇的彼岸,使得生命之树常青。

小孩不笨观后感2

《小孩不笨》乃20xx年新加坡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此电影既温情洋溢,亦笑中有泪,赢得来自新加坡本土社会各阶层,包括政府高官的掌声外,更是时代杂志极力推介之作。

片中探讨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深入浅出,嘻笑怒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电影;故事有许多隐喻,利用小孩和成人之间发生的事件,来比喻新加坡人和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

《小孩不笨》故事讲述叁个就读EM3课程的小孩子,如何应付学业及叁个家庭所带来的冲突。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便要依学业表现,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叁种不同课程,其中EM3内容最浅,亦被视为最没前途。透过叁位编派到EM3课程的小孩,让大家看到所谓的精英教育。游戏规则和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如何扼杀了一群无助孩子的命运。

三个读书不好的小孩—文福、国彬和Terry,进入了EM3的特别班级,分别承受着无形的压力。

文福自从被表哥刺激之后激起自尊心,发誓要考好成绩,替坐牢的爸爸以及开面馆辛苦养家的妈妈争一口气,新来的李老师积极鼓励孩子和考不好的数学课程交朋友,研究它,接近它,摸透它的底,一定会考出好成绩,果然文福成功了,逐步考出了76分和92分的好成绩,这说明小孩子本身是聪明的,关键是教育方式的选择,小孩子需要不断鼓励的;国彬的妈妈陈太太因亲身体会过没有文凭的坏处,一直以藤条抽打国彬,逼着国彬勤奋。虽然国彬的绘画天赋极高,并且国彬发挥绘画天赋给警察提供了画像,帮助警察抓到了绑架文福和Terry的绑匪,却被妈妈漠视,就是要他尽力去把数学和英语考到90分以上。国彬曾经因为成绩不好要自杀,却在警察追逐不良少年时,被不良少年冲撞,而导致自杀失败。看到国彬爸爸到警察局领回国彬时说的那句话:“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解决的办法,用自杀来解决问题是愚蠢和行不通的。”我不禁落泪了,从此妈妈不再打国彬,只是希望国彬尽力,妈妈患了血癌,在病床前,前来看望国彬妈妈的李老师告诉了国彬获得美国举行的世界少儿绘画大赛第二名的好消息,国彬妈妈欣慰地昏了过去。片尾,国彬妈妈接受了Terry捐助的骨髓,治好了血癌,国彬受到美国邀请出国深造绘画,并且前途不可限量;Terry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孩子,大人的话特别是妈妈的话简直就是圣旨,一句都不违背,甚至同学嘲笑他若妈妈让他吃大便也吃么?他竟然回答:“吃啊,妈妈一定会把大便弄得很好吃的!”Terry虽然家里有钱,给朋友买礼物、分享漫画、书籍、电玩,但喜爱依赖别人,做事没主见,逃避承担责任,身边的人依然对其冷嘲热讽,在他被绑架时,由于文福义薄云天,救助他,被一起绑架了,文福一直鼓励他并带他一起逃跑, ……此处隐藏7929个字……会着心中无法平息的感动。让我真正的体会到它不仅仅讲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也演绎了子女为父母付出的爱。这一切明明都是美好的,可却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催人泪下的悲剧。看着看着我不禁潸然泪下,我为成才父亲对成才的爱落泪;为tom为父亲买剃须刀修电脑却被否定而哭泣;为jerry想让父母去看他的演出而付出的努力而哭泣;为tom妈妈为了儿子辞去工作而哭泣;为了tom父亲为了儿子下跪而哭泣;更为两代人之间不能互相理解沟通而哭泣。

这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国彬的妈妈在一间小房子里给国彬辅导功课,一开始耐心地讲解,接着,有些不耐烦,最后,发火、发怒……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自己,即作为教师又作为家长的我平时的点点滴滴。

作为教师的我,记得有位学生体育很好,就是不会做题,我先是慢慢讲解,可是一遍,两遍他还是不会,我失去了理智。我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就知道玩,就爱上体育课。”我也不知道当时这个孩子听了我的这样一句话会是什么心情,我只知道我当时忽略了孩子们的差异,孩子们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我应该因材施教,说你体育成绩那么好,老师相信你,你的其他科目也会一样棒的,让他在体育上有所发展,多给孩子一些关爱。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我只是这样一味地强调下去,把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让他痛苦地活在我的严厉责罚之下。试问,如果我继续这样教育这个孩子,我还是一个好教师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学着慢慢对他改变看法,对她不是打骂,而是给予他赏识和肯定。这个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虽然还是勉强能及格,但是我知道他努力了,都会去肯定他。

此时的他已经工作了,但每次见到我总不忘提起当时我对他的鼓励肯定。可见这对他来说真的是天大的好事。

我儿子今年7岁,上一年级,作为家长的我。我对他更是不会教育,也许是工作太累,也许是平时我的学生让我心烦,在对待我自己孩子时我显得没有耐心。孩子犯下一点小小的错误,我不问清楚就是棍棒教育,从没想过孩子内心的感受,导致孩子缺少信心,缺乏成就感。自卑的心加上他胆小的性格,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我看了《小孩不笨》这部电影之后,我知道了在责备中长大的孩子,和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在责备中长大的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很缈小,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别人赞美自己的事情,作为母亲的我,要多多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每个小孩都知道自己父母很爱自己,更希望父母能更多的鼓励孩子,让孩子在鼓励和赞美中健康成长。我要学着慢慢改变自己,学者鼓励孩子,寻找适合我的孩子的教育方法,我要让他重新找回会自信,让他把事情做得更好。

德育为首,育人为主!重新去认识每一个孩子吧!他们都是不一样的,即使不会背英语单词,不会写作文,但他们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即使不会考高分,但他们对未来同样充满了期待和祝福。即使暂时还不是最优秀的,但他们也会长大,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唤醒我们身上的好孩子。”在我以后的教书生涯中,我会以《小孩不笨》这部电影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我们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秋天就会有收获的果实。让我们高呼:小孩子真的不笨。

小孩不笨观后感9

今天,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大家观看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虽然是一部教育电影,但影片一开始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影片开始的导语出现了这样一些语句:“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很久了,对吗?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又是几时?很久了,对吗?”立刻让我们带着思考和回忆进入了影片的主题中。随后,在相对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影片开始了故事讲述,出现的情节和语言总会引发观影者或开心、或会意地笑。随着情节的深入,人物的发展,不断会有某个桥段、某句台词甚至某个动作,一次次地撞击着我的心灵,引发着我的思考,也让我的眼泪一次次涌出眼眶。

影片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家庭、学校教育的现状,我们熟悉的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在电影中得到再现,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整部影片围绕着两个不同家庭中的三个孩子,在现代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个性、思想、心理等各个方面的成长、变化、成熟的过程。认真、投入地看完影片,有很多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回味,感悟颇多。

影片描述了两个家庭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施爱的方式。其中一对父母忙于各自的工作,疏忽了孩子,当孩子获得成功时,父母没有给予赞赏,反而对孩子的进步不屑一顾,而当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更是主观地责备,从没有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孩子有效地沟通交流。因此孩子和父母之间渐渐地衍生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简单粗暴的责备、冰冷独断的语言将孩子心中的希望和对家庭的爱一点一点地浇灭了。另一个是单亲家庭,不善表达爱意的父亲,一直是用拳头来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同时也打破了与孩子之间的宝贵的亲情。其实,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可以感受到,家长是爱孩子的,是希望孩子能获得更好、更出色的进步。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是需要鼓励的,需要关注的。成人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增添无穷的动力。

影片另一个主要描述的对象是学校、教师的教育。教汉语的老师经常加班加点,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买汉语词典,看到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很着急,等等的表现,反映出教师对学生是有爱、有责任的,只是这位教师同样仅仅站在了成人的角度,看待学生、看待问题,忽略了孩子的思想、孩子的个性和孩子的需要,用自己认为的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实施教育。而另一位老师的一句话则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把钥匙,多看学生的优点,少看他们的缺点。”回顾我们的教育实践,我们是否真正的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他们,去教育他们?是否经常发自内心的夸奖孩子?是否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有心灵的沟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孩子也许正在远离我们,我们所实施的所谓的教育也就失去了一切价值。

一个烂苹果在这部影片中隐喻了老师、家长眼中的坏孩子,由于它身上有种种问题,所以我们就会抛弃它。但如果我们把烂掉的部分去除掉,它还可以成为一个好苹果,反之如果抛弃了,那么他们的一生就彻底完了,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其实这是在暗示我们教师和家长,需要转变观念,转变思想,尝试着把成人眼里的不可理喻变为非常自然,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读懂他们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个性,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体现价值,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有益的成长。

一部电影引发了我对教育行为的思考,对幼教职业的反思,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这期间需要教师、家长的引导、支持、帮助、提示等等,但是所有这些都应建立在理解、尊重、关注、肯定孩子的基础之上。脱离这些我们的教育便成为简单粗暴毫无意义的空壳了。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担负着基础教育的重任,是为幼儿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这对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指南》中也特别提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让我们毫不吝啬地赞赏孩子吧,让我们全身心地关注孩子吧,让我们真诚地敞开心扉,把最好的爱送给每一个纯真的孩子!

《小孩不笨观后感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