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5-09-06 14:31:12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有着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美称的《三国演义》。

此书讲了汉末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孔明等数百名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诸葛孔明了。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孔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足智多谋,知识丰富。书中的一则《诸葛亮借东风》就让我赞叹不已。

故事讲了:诸葛亮又与周瑜共同制定了火攻曹营的计划。但连日来江上一直刮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东风之事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知道后,给周瑜开了个“药方”,周瑜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承认自己的心事被诸葛亮猜中,便问诸葛亮有何办法。诸葛亮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更觉得诸葛亮不可留,便派人赶到七星坛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就料到周瑜会有这一手,事先离开了七星坛,回自己的根据地夏口去了。临走还给周瑜留下这样的话:“望周都督好好利用此风大破曹兵,诸葛亮暂回夏口,异日再容相见。”周瑜只得作罢。

在这本书中中,我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就说说我从《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中我得到的道理吧。从中,我明白了:诸葛亮借的东风不是他借到的,而是他观天象所得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他还懂得心计,自己早已料到周瑜会去杀他,所以就叫赵云去江边接他,免逃一死。可最终他还是病死了,当他死了也不忘记帮助刘备打仗。

读完了《三国演义》之后,我明白了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是明朝的作家罗贯中写的。在《三国演义》中的文章字数,大多数都很少很少。但是,不过这篇文章有多多,有多少,这篇文章都会写得很精彩,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也很让人回味无穷,陷进去就无法拔出。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很多很多,比如说:有曹操、有张飞、有诸葛亮、有关羽、有刘备、有黄忠、有孙权、有公孙渊、有曹爽、等等等等。他们都对自己的军队忠心耿耿,使我受到了教育,非常的让我感动。所以,我一定要学习他们,爱护花草,爱护树木,也要懂得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包括现在所拥有的亲人的亲情。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朝的罗贯中所写下的。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不仅呈现了一个英雄辈的世界,还给我的面前呈现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在这几百年来,这本书以一种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吸引着一代、一代、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三国演义》成为了人们熟知的文学著作。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文章是《陆逊营烧七百里》。是因为《陆逊营烧七百里》这篇文章出现着陆逊的勇敢,让我值得学习。

《三国演义》不仅让我看了回味无穷,而且也让别人看了更是着迷。

你说,我能不喜欢它吗!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浪花淘尽,英雄辈出

——国学经典之《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长江岸边,在神州大地上,在20xx年前的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经历了什么呢?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虽然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长江、黄河,可是他们的事迹、这个年代的历史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中,就像血液是热的,更是充满色彩的。我从小就看三国,6岁时,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无味的书摆在了我的书架上,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内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钻进了这本充满魔力的书,直到现在,我还在研究三国。

这本书记载的是东汉末年,,由农民起义到群雄割据的一系列故事。这个时期没有谁是王者,没有皇帝,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个个秣兵厉马,个个雄心勃勃,都想成为最终的霸主。特别是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老大,都有无数的兵马,无限的魅力,打来打去,一场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终于决出了胜负,胜者不是魏、蜀、吴,而是新的势力晋,这个搞笑的结局为三国画上了“!”,或是个“?”。

三国时期,不仅有血肉横飞,猛将如云的战场,还有在战场后方,无数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战场”。有像吕布、赵云这样的猛将,有像诸葛亮、周瑜这样的不用刀枪却胜过刀枪的谋士。更有像刘备、曹操这样的王者。从这些英雄与历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三国世界个个王者最终的目标无非是当上皇上,他们充满野心,自以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却谁也没能得逞。做人就不要这样,野心越大,输得就越惨。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实的做事,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一口吃个胖子是绝对吃不下的。虽然一开始你可能像刘备一样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实实的来攀登生活的这个梯子,当爬到梯子顶端时,你会看到自己脚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丽。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还不够,除了有心还要有行动。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看看袁绍这样的人,只是充满了野心,却不付出努力,一颗心是达到了成功,可是通过实际行动走的路,他还远没有走完。

这三国这个乱世中,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曹操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有心计,刘备说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执著的信念和一颗充满慈爱的心。诸葛亮扇动羽扇,告诉我们只有时刻谨慎、细心才能成大事。关羽满脸懊悔:“哎,千万别像我这样,心高气傲,这样得不到什么好的结局”。吕布来了,赵云来了,董卓来了,他们都来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中,讲述他们的人生。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3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写实类小说,主要描写了吴、魏、蜀三国为争霸天下而发生的故事。罗贯中下笔并未偏向任何一个国家,所谓三国,均有他们各自的优劣短长。

先说魏国,其国虽强大,但是除了司马懿这位厉害的军师外,几乎无才人可用。蜀国相对来说,虽弱小,却有许多优秀的军师,如庞统、诸葛亮、徐庶、姜维等人,外加五虎上将,故而诸葛亮在世时打了许多的胜仗,近乎所向披靡。再论吴国,它的各方面相对比较均衡,但因有一道长江天险,所以能够安据江东。

想刘备思贤若渴,以己尊之身三顾茅庐,诚邀诸葛 ……此处隐藏10601个字……有多少历练。他明白,在山穷水复时,能看到柳暗花明的人,才算有智慧。踏着夕阳向前,就会迎来星空的灿烂:踏着飞雪向前,就会迎来腊梅的绽放。

他告诉自己:不必沉甸于过去了的辛酸与失败。最重要的是现在,我要重新来过,朝着辉煌的明天,向前!曹操建立的基业,在曹操的坚韧、乐观的观念下,得以保存,没有因受到重创而彻底崩溃。

而刘备却在遭受同样的战败时,错误的看待失败,而是自己的身心与蜀国的元气受到重创。

在张飞、关羽二人死后,刘备把仇恨的矛头指向了孙权。此时的他,已经不够理智、贤明,被仇恨冲昏了大脑。在孙刘联盟的大好战略上,却把大军调向伐吴,让曹军能有喘息的机会。

而在此之前,文臣之首诸葛亮,武臣之首赵云都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一致认为应暂把仇恨放在一边,先功曹,再伐吴。

他们同时向刘备进谏,陈述利弊,可刘备还是孤注一掷。他耗费巨资,攻打吴国,由于他复仇心切,陆逊的计谋又不在刘备之下,所以蜀军在错误的领导下被大败于夷陵。 当晚,东吴一把火,干燥的山林迅速被火焰笼罩。火烧连营,士兵们大多被烧死,刘备只好拖着追兵,逃到了白帝城。大病不起,死在了此地。

悲!刘备的不理智、晚年不纳忠言,关羽的狂傲与感情用事,是蜀国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曹操却因为冷静、乐观、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而让自己的势力日渐强盛。

所以,性格在人生竞争中比谋略更加重要。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诸葛亮。

只要提到诸葛亮,每个人心中便会出现那个一个手摇鹅毛扇,似神非神的站在那边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形象。不错,这就是诸葛亮带给我们的经典形象。诸葛亮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拥有大智慧,能够躬耕于南阳但是却能把握天下格局,善于制定正确的策略的智者。

千百年来,诸葛亮始终被作为智慧的化身和忠义的典范广受世人的传颂与赞扬。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句千古名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诸葛亮永远定格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士;而经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加工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诸葛亮成为了忠义与智慧的结合体,仙风道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

有许多关于诸葛亮的书籍,包括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这些资料都详细的记录了诸葛亮的一生。尤其是《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完全塑造成一位似神非神的大人物,不仅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能够呼风唤雨。不仅在军事上能够运筹帷幄,在文学上更是如鱼得水。不仅能够在朝堂之外淡然的隐居,出山后,更是能够为了汉室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诸葛亮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是他的优秀,他更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去做一位优秀的人才。首先,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下山的,在此之前,诸葛亮都“躬耕于南阳”,是个隐居之人,能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闲暇时间喝喝茶,弹弹琴,好不惬意,但是并不代表诸葛亮就完全没有关注天下之事——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便拿出《隆中对》,巧妙的分析了当时的局势。所以,现在的我们更是要做到,心中有大局,但是又能够置身事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个“快活”的人。

对于我们来说,诸葛亮身上需要我们学习的有很多点,最重要的就是,诸葛亮能够知恩图报,鞠躬尽瘁。自从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下山之后,诸葛亮接下来的人生便围绕着“忠心”、“责任”、“使命”来展开。诸葛亮一生不图什么名利,始终能够与先帝保持忠诚。在面对刘后主刘禅这么一位不是太精明的君主的时候,诸葛亮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辅佐他,这是诸葛亮身上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面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时候,要时常保持勤劳奋斗的状态,做一位有责任的人。

在诸葛亮出山之后,便真正的用心在为刘备负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且,诸葛亮两袖清风,戎马半生,那精彩卓绝的战绩,是很多人都比不上的。所以,我们后人更要做到,勤苦奋斗,清廉节俭。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三国演义》真乃一部大气磅礴的好书!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孙权、刘备。

《三国演义》中给曹操的评价着实不高,他不是“英雄”是“奸雄”;不仅是“贼”,而且是“国贼”;诸如此类。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说袁术是“冢中枯骨”,袁绍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说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碌碌小人”。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种蔑视、一种霸气,但读到后面,这些话全部应验,由此可见,曹操看人的眼光实在很准。他的武将“李典、乐进、典韦、于禁、许褚”等个个是猛将,全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出生入死,为曹操打了无数的胜仗,成为曹军中的中流砥柱。他的文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刘晔、满宠、吕虔”等人则几乎全是北方秀的文臣、军师,这些人中许多是从曹操的敌人那里过来的,由此可见曹操求贤若渴的程度无人能及,单从这方面说,他比刘备更占据“人和”。

小时候听别人说曹操占尽了“天时”,看过书之后才懂,因为曹操在消灭袁绍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占据了北方(其他军阀往往自相残杀、两败俱伤),这样他就有机会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而且北方人口众多,所以曹操的军队也得以迅速扩充至五十多万,真是占尽了天时。

再说孙权,孙权相比于曹操、刘备,优势在于他拥有父亲、哥哥留给他的富饶的江南大地和众多的贤臣良将。这使得他成为一个“继承者”而非“创业者”,但继承者绝不可无能,孙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独具慧眼,提拔了“吕蒙、陆逊”等一大批智勇双全的将军,不但夺回了荆州、还让蜀国元气大伤,成功坐稳了第二把交椅。我觉得孙权长人之处还在于他的韬光隐晦,他主动受魏文帝册封为“吴王”,避免了与魏的再次战争,得以壮大实力。孙权占据地利又认真经营,使得吴国稳稳地成为三国之中最长寿的国家。

最后说说刘备,刘备起初就不断遭遇战争,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兵将都少得可怜,占领益州后又丢了荆州,总之非常艰难,但刘备打着汉代宗室的旗号,依仗着诸葛亮、五虎上将等的鞠躬尽瘁,在纷乱的东汉也为自己谋得的一席之地。创立了蜀国,建国之后,蜀魏还是打个不停,他们拼的是消耗,但刘备忘了蜀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跟魏国差得太远了,拼消耗怎能抵得过魏国?这就导致诸葛亮、姜维为此奋斗一生、无所进展。再加上个孬种皇帝刘禅,蜀国就这么完了!成为三国中最短命的皇帝。其实刘备可以让关羽先撤出荆州修养生息、积累实力,巩固孙刘联盟,那样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三国演义》里蕴涵的东西太多了,这只是我对这三个人物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三国演义》不但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被世界上很多国家作为军事教材,我以后还要不断翻看、不断发现他的价值。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